书籍更新慢致昆明社区图书室受冷落 主题书店成新宠

02.03.2015  00:34

     书籍更新慢、开放时间不合理、利用率普遍较低

     社区图书室离家近离心远

    近年来,为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昆明很多街道、社区纷纷设立专门的图书室,且社区图书室凭借其服务灵活、离家近等特点,被称之为“身边的图书馆”。但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居民要么嫌社区图书室书籍更新慢,要么觉得开放时间不合理,不少图书室因此受冷落,利用率普遍较低。相反,一些概念性主题书店逐渐走俏,成为都市白领、年轻人的“约会地”。不少市民希望社区图书室被激活,就近就便服务辖区居民。

    

     身在馆边不知馆

    “年轻人忙着上班,老年人多爱打牌、跳舞,很少有人到社区图书室看书。”一位负责管理某社区图书室的工作人员坦言,遇到社区搞活动,到图书室随手翻阅图书的市民会多一些,平时人很少。她说:“有时一个月下来,都没几个居民专门来看书或借书。”而这并不是个案。近日,记者走访多家社区了解到,社区图书室叫好不叫座,很少有市民光顾。

    据官渡区吴井街道四零三厂社区主任介绍,四零三厂社区图书室之前与区图书馆联动,现在又将四零三厂公司图书室“合并”,藏书六千多册,涵盖生活类、少儿类等多种类别,但来借阅图书的居民少之又少。很多社区负责人也表示,社区图书室藏书数量和总类并不少,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很少有居民主动走进社区图书室。

    记者随机询问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是否到社区图书室借阅过图书,多数受访者表示“没有”,甚至有人反问:“社区有图书室可免费借阅?”家住新迎小区的可女士称,平时看书都是靠网购书籍或周末到市图书馆借阅,没听说过社区配有图书室。

    除社区宣传不够,开放时间有限也是不少居民不愿到社区图书室借阅图书的原因。市民王娅说:“社区图书室开放时间‘朝九晚五’,恰好和我们上班时间一致,哪怕图书室就在家门口,也无法借书还书,更别说在里面阅读了。

    

     主题书店成新宠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网上读物不断普及,市民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慢慢转变,不仅社区图书馆门可罗雀,就连一些大型图书馆也显得“没以前受欢迎”。记者走访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了解到,除寒暑假外,平时光顾图书馆的人“感觉没以前多”。

    尽管电子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口袋与手提包,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依旧受宠,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的市民“转战”主题书店。市民陶阳很喜欢看书,假期常与书作伴。在她看来,电子书方便,但生活也会因此“被数字化挤占”,为此,她还是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书,且看完之后还会将书好好收藏。“图书馆去得越来越少,现在买书、看书都喜欢去概念性的生活书店。”陶阳介绍,到了周末,这些主题书店人头攒动,备受青睐。

    捧一卷油墨清香,伴咖啡或清茶细读,这样的场景其实早已成为街头巷尾的新风尚。独立书店的存在慢慢成为一些城市文化业态的标配,生活类的概念性书店也早已深入人心。在昆明市内,文化巷大象书店、同德昆明广场猫的天空之城等概念性书店,早已成为爱书人的心灵驿站。而这类书店受到欢迎,不仅因其囊括时下热门、精品书籍,还因它们拥有优雅的环境,提供各类咖啡饮品和沙龙活动等。

    

     社区主动把书送出来

    社区图书室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可喜的是,不少社区结合辖区实际,正通过各种方式“送书”,让居民加入到“爱书、读书”行列中来。而这也正是居民所盼望的。有市民建议,社区图书室资源丰富,但不是“活水”,吸引不了市民走进去,社区、街道应该主动把书“送出来”,方便居民阅读,提高社区图书室利用率。

    在联盟街道金菊路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借阅到“社区农家书屋”的书籍。原来,考虑到很多居民没有时间或行走不便,借书成了一件难事,阅览室也死气沉沉的,社区便改变图书借阅方式,制定“流动图书”方案,由党员志愿者充当“信使”,主动把图书送到居民家中,等阅读完毕再送来新的书籍,并负责将收回的图书送往下一户居民家中。“开展‘流动图书’工作以来,受益居民日渐增多,社区今后还将充分利用社区阅览室资源开展更多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生活。”金菊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朱仕芬说。

    “大家都在玩微信,我们就通过微信给居民送书。”关上街道关上中心区社区负责微信平台更新与维护工作的豆鑫介绍,社区自主编印的社区居民精神文明读本,目前已结合微信平台,每期推送一篇,只要居民关注社区微信就可随时阅读,非常方便。而太和街道正通过每月开展一期“享受读书乐趣,共享精彩好书”活动,向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推荐3本“好书”,倡导大家养成阅读的习惯。(昆明日报 记者马娟 王凤清 实习生马罗娜)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