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一班人
村民议事小组和村民在讨论商议村中事务。 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本报记者 尹瑞峰 谢炜 左超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村民有525人,其中党员就有38人;村民小组党支部一班人说话算数、处事公道,带领大家甩掉贫困帽子,走上小康道路。
初冬时节,郑家庄村口的田里,绿油油的蒜苗长势喜人。高汉云抱着一捆拔起的蒜苗,边走边告诉记者:“如果价格好,马上又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前些年,郑家庄并没有种大蒜的传统。2008年,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出钱把蒜种拉回村来,赊给农户种植,待第二年卖了以后才付款。这一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都种,面积达到300余亩,种蒜成了村里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才3800元,到去年,已达到了6950元。在村里村外人眼中,郑家庄的快速发展,除了村民的勤奋努力,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被群众视为“主心骨”的基层班子和领头人。
三营镇党委书记马明评价:“在十里八乡,郑家庄村民小组的班子公认最强,党支部书记是致富能手,乐善好施,有威信;两位村小组长一藏一汉,都是致富能手,工作能力强。”
何国祥、曲登,是全村老人、小孩都能脱口而出的名字,而这两个名字都指向同一个人——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他的藏族名叫曲登,同时还起了个汉族名字。在郑家庄采访,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村民对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这位藏族汉子聪明能干,靠继承父业经营中药材生意在村里率先致富。生意虽忙,但村里的事他从不推辞,谁有困难他都尽力去帮。
火红的柿子缀满枝头。白族院落里,23岁的寸镇源拉起袖子,小时候烫伤痕迹依然清晰。爷爷郑晓东回忆,孩子烫伤后医药费不够,何支书带头捐了1000元钱,大家看到了也跟着凑钱。孙子康复后,这件事情在老人心里记了很多年。
村民王洪康父亲过世得早,家里非常困难,何国祥看在眼里。他先是借了5000元钱给王洪康养起了奶牛,后又让王洪康跟着自己走南闯北卖药,手把手地教。
几年后,王洪康有了卖药经验,何国祥又自掏腰包让王“自立门户”。经过7年的打拼,王洪康收入可观,2008年在家里盖起了30万元的楼房,也成了全村的致富榜样。
“没有何书记的倾囊相助,我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在感激何国祥之余,王洪康也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如今,村里村外跟着他出去做药材生意的人已经有10多人。
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让何国祥在村里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威望。
“先富带动后富,富的帮助穷的,自己富还得大家富。” 何国祥说,老百姓的事情就是要“吹糠见米”。怀着这个愿望,他带着乡亲们一起做药材生意,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小组的藏族小组长杨秀弟、汉族小组长王庆荣也都带富了一批村民。“教会徒弟,会不会饿死师傅?”面对疑问,杨秀弟的回答很朴实:“一个人富起来,身边的亲戚朋友却没富起来,周围的人也没富起来,那自己也没面子。”
杨树培就是杨秀弟手把手教会认药、做生意的村民。“秀弟就像亲大哥一样,不是只顾自家的事。”他说,自己做药材生意前,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一年能赚20多万元。
如今,村里超过60%的人忙时务农、闲时经商,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全村每年药材销售收入180多万元,还带动三营镇形成一条药材街市。
部分群众生活逐渐好起来,还有一些没有富裕怎么办?村党支部想了一个办法,采取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黄中华家是支部书记何国祥的结对帮扶对象之一,多年来,何国祥大事小事都帮忙,这让黄中华感激不尽。而最让他为之感动的是,当年何书记找到自己建议发展养殖业,并借给他7000元买奶牛。有了启动资金,再加上几年的打拼,他彻底甩掉了贫困。
发展生产,有党员带头;建设家园,同样也有党员带头。为了改善村里的生活环境,村党支部在争取到上级补助后,带着大伙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村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党员同样做得多、冲在前。
党小组长郑泮池回忆,修入村道路时争取到的资金不够,党员就带头捐款,带头出工干活,还实行党员包段,负责哪一段就干到底。老百姓看在眼里,纷纷投工投劳,硬是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把这段道路修了起来。
“是党员就必须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何国祥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党支部的每个党员都这样做。有一次,党员郑沛池因没有按时组织完成好计划的植树绿化任务,受到何国祥的严厉批评。从那以后,任何事他都按质按量完成。
“发展生产他们想点子,解决纠纷他们冲前头。”村民说,村党支部已经成了发展经济的“主心骨”、村民矛盾的“化解者”、社会和谐的“维护者”。
有了强健的领导班子,还必须有牢固的基层阵地。在村子中心一座清幽的小院内,多功能党员活动室、联防队值班室、老年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活动室一应俱全。小组长杨秀弟介绍,村里的大会小会都在这里开,还配齐了电脑、电视、音响、图书等设备和资料,为丰富党内生活和党员群众开展业余活动创造了条件。
“我已经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采访接近尾声,王洪康告诉我们这个他感觉很自豪的“秘密”。
“你的介绍人是谁?”
“是支部书记何国祥、村民小组长王庆荣、杨秀弟。”
“为什么是他们?”
“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党员就是要当先锋、做榜样,带领大伙把日子过好,我也想出一分力!”王洪康回答。
巩固力量之源
本报评论员
郑家庄之所以远近闻名,富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村民们的勤劳节俭外,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领导班子,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基于共同富裕的理念,村民小组党支部领导班子、共产党员,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与村民一起谋划产业发展路子,带头捐款、投工投劳、包段负责改善村容村貌、交通出行等基础设施状况;对特别困难的群众采取党员包户到人的方式手把手帮扶,无私传授祖传手艺、致富真经,甚至垫付启动资金,在互帮互助中促进了发展、增进了感情、强化了组织的凝聚力。
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大事小事悉数帮忙,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对没有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党员实行问责,严肃批评。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严密的组织纪律,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了郑家庄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央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以创新的思路强化基层党建,以严格的标准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队作用,我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目标就有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