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腾冲县中和镇新岐村典型经验报道(上)
早些年,提起新岐村,有一段顺口溜村里的大人小娃都能说:“新岐小地方,八月十五下大霜,吃的是荞果饭,泡的是苤菜汤”。如今,再提起新岐村,村民同样会说上一段顺口溜:“新岐村好地方,一年四季好风光,走的是康庄道,住的是新楼房”。
附近的村庄都诧异新岐村的变化,一个山沟沟怎么就飞出了金凤凰?
建设与保护并重 传统村落焕发新风貌
新岐村,地处腾冲县中和镇西部山区的一个山坳里,海拔1900多米,距县城30多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1177户4521人。新岐村被群山环绕,以往交通闭塞,进村14公里的主干道是弯弯曲曲的土路,最窄处骡马都错不开,搬运东西都要靠人背马驮。
“1986年8月8日,我在邻村买了辆手扶拖拉机,结果那条主干道无法通行,不得已,拆散后请几个壮劳力抬进了村。”新岐村村主任闫生彪说,“另外4条出村的道路更是崎岖难行。晴天,尘土飞扬,白天拉出去的是黑骡子,晚上回来就变成黄骡子了;雨天,如果骡马驮了重东西,腿陷下去就拔不出来。”
修路,成为新岐村最迫切的任务。从1986年开始,新岐村陆续修缮了通往县城的主干道,以及通往中和镇打板箐、勐蚌、勐新、桃树河,盈江县盏西镇的道路。
特别是2011年,时任省长李纪恒到腾冲调研,在了解到新岐村的困难后,当即安排1000万元作为新岐村进村主路建设项目的启动资金。连接县城的主干道、全长14公里的通村公路全线油路化,新岐成为腾冲山区农村通柏油路第一村,闭塞的新岐村变成了通往各个方向的交通枢纽。
便利的交通,让新岐村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年来,新岐村以“古村落、新风貌”为建设目标,确立了“念好山字经,唱好林果戏,主打生态牌,大力培植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新岐村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良好生态、古树名木、古建筑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建,保护好古道、碉卡、传统民居、水磨、水碓、宗祠等文化元素。“现在我们村的建筑还是老祖宗的风格,典型的土木结构。2000年我们制定村规民约,要求村民统一风格,不得搞钢架或水泥结构的建筑,并于2011年成立了古村落建设理事会。”闫生彪说。
夏日的新岐村,村落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村民住房清一色的一正两厢,筒瓦盖房,青砖围墙,地面镶砌火山石板或瓷砖,内部则为木架结构,装潢考究,精雕细刻,古朴典雅。乡愁被结实地留在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生态与文化共荣 森林村落居民相因相生
还没到新岐村就远远地望见矗立在村头的魁星阁,木制亭阁,红漆凭栏,青色筒瓦,雕梁画栋,六角飞檐凌空,气势不凡。“魁星阁始建于1788年,距今已有227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村的几度变迁,是我们村的文化象征。”闫生彪说。
新岐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清朝康熙年间新岐村民即开始定居于此,历经多年的驿站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沉淀,形成了以碉卡遗址、宗祠建筑、寺观宙宇、狩猎节庆、农耕祈祠等为代表的表现元素,构成了新岐文化的重要支撑,形成了浓郁深厚的文化蕴藏。
新岐村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山多、雨量充沛,树木生长条件得天独厚,林业产业在新岐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祖祖辈辈建盖房屋都是靠山上的木料,生火的柴火也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林业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帮助很大,而且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岐村副主任闫维芳说。
新岐村历来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村寨附近的山林不能随便砍伐,建房的木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到离村较远的打秋坡砍伐。同时,注重传承民俗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把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建设良好生态结合,实现文化与生态相融。
新岐村生态与文化共荣的案例在孩童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新岐完小每年都会结合保护环境的主题来组织不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组织学生在村里开展古树名木挂牌保护、保护小水窖、森林防火知识宣传等活动,我们还向村里申请了96亩红花油茶和核桃基地,让学生体验生活,更加爱护这片山林。”新岐完小校长段生昶说。
保护生态环境也深入到了各姓氏家族的文化中。“每年我们姓氏家族开会,都会宣传保护环境、护林防火的知识,清明祭祖活动期间,要求村民只能在祠堂内祭拜、烧纸钱,不能到山上搞祭拜活动。”新岐村段姓家族族长段生荣说。
如今,保护生态、爱护森林成为新岐村人的文化自觉,森林、村庄、居民,三者和谐共荣,相因相生。下一步发展中,新岐村将以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形式,恢复和开展以民间山歌歌会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活动,让文化元素体现在美丽新岐的山山水水上,为新岐美丽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注入文化灵魂。
美丽与富裕同行 青山绿水“就地生财”
爱好摄影的新岐村第三小组村民段生海,至今还保存着多张他2000年时拍摄的村庄照片。照片上,新岐村远处的山坡打满了“补丁”,裸露着一块块红土,与现在满山遍野的绿色景象有着天壤之别。“以前我们村以种苦荞、包谷、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庄稼收获后,土地裸露出来,风一吹到处都是尘土,遇到下大雨则水土流失严重。”段生海说。
2002年以来,新岐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项目,但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村民的支持。“祖祖辈辈在土地里刨食,退耕还林了,我们吃什么?”村民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召开村民户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反复宣传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结合新岐实际,给村民们算清种粮和种树的经济账,分析退耕还林会给村民们带来哪些好处,最终才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闫生彪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岐村拥有人工用材林6万亩,林改时按“三三制”分到集体、小组和农户三方,三方入股成立了绿益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三方收益”。种植泡核桃1.37万多亩,套种红花油茶、草果、重楼和茯苓,增加林业经济收入。
段生海的50多亩地退耕还林后,种植用材林30多亩,种植核桃20多亩,套种了红花油茶和4亩草果。“现在用材林平均下来一年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草果一亩有3000元的收入,核桃挂果两年了,红花油茶也即将有收成,比种传统农作物划算多了,以后收入肯定会越来越高。”段生海说。
2014年,新岐村林业资产总值达4亿元,人均拥有人工用材林13.6亩、经济林5.6亩,森林覆盖率达95%,村集体收入达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61元,较林改前翻了一番。令村民更欣喜的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人也变得越发精神了。林业经济也因此被村民形象地称为“美丽的财富”。
登高望远,村前秀美的岐灵湖、青墙黛瓦的民居、闫段二姓古朴的祠堂、神奇的冒盔仙山、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交相辉映。新岐村融入了大自然,村民人在家中,就可以听到山上松涛阵阵,澎湃不绝。
新岐人望得见了山,看得见了水,记得住了乡愁,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记者 田静 贾云巍 朱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