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热议“聚焦脱贫攻坚 走进昭通·镇彝威”系列报道(转自云南网)

20.04.2016  15:36

自4月6日起,随着一大批来自扶贫一线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陆续推出,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聚焦脱贫攻坚走进昭通·镇彝威”全媒体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成为读者和网友关注的热点。

今年是我省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为全面反映我省脱贫攻坚的最新进展,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按照“记者走基层、精品上版面”的要求,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经过精心策划,启动了今年第二场全媒体采访活动。4月6日至4月15日,由云报集团领导率领骨干编辑记者组成的全媒体采访报道组,奔赴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区的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3县。10天来,采访组跋涉2400多公里,走村入户了解脱贫攻坚情况,聆听脱贫一线干部群众心声,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点滴变化,触摸乌蒙大地脱贫攻坚奋进的脉搏,全方位地呈现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新进展。

在脱贫一线,干部群众通过微博、微信阅读相关报道后,纷纷表示要更加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向贫困发起总攻。网友@和煦的风留言:权威媒体矩阵式地报道基层一线脱贫故事,让大家对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脱贫攻坚。

此次全媒体采访活动,集合了云报集团旗下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经济日报、民族时报、云南法制报等纸媒,云南网、春城壹网、云南经济网、云南法制网等网站,云报党政新闻客户端、春城晚报新闻客户端、V云南客户端,以及集团旗下多个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报等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现场及时报道、报刊专题集中推出、全媒体联动立体呈现,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持续深入报道。截至昨日18时,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平台发布稿件、图片、图表、视频新闻645件(幅),传统媒体和网站、新媒体平台综合阅读点击量超过1300万人次,报道被凤凰、网易、搜狐、和讯、今日头条、新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据悉,为全面反映我省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传播脱贫攻坚正能量,云报集团还将继续组织全媒体采访活动,深入我省脱贫攻坚一线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

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专访省扶贫办副主任王仕平

十二五”期间,我省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迈入“十三五”,云南将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思路,以及新闻宣传如何为全省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问题,本报专访省扶贫办副主任王仕平。

大扶贫需要大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聚焦,形成合力。”王仕平认为,在全省上下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全媒体采访组走进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全方位报道革命老区脱贫最新进展,这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此次采访组深入贫困乡镇村组实地采访、与老区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展现了昭通市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通过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将云南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呈现和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广大读者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感知,为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王仕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提挡加速、转段升级的重要节点。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总动员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部署推动贯彻落实工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谋划工作思路、强化工作重点、统筹工作力量,直接推动脱贫攻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我省现有88个贫困县、居全国第一,471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决战期。”王仕平认为,面对这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更加自觉、坚定地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和政治优势,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不断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夯实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根基,厚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

王仕平表示,今年全省深入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着力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抓实建档立卡“再回头看”;深入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一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托底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对象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着力强化脱贫攻坚保障支撑,打好舆论战、宣传战,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扶贫工作不断深入。

(记者 胡晓蓉)

【大家谈】

全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 李学林

连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组织进行的“聚焦脱贫攻坚战”全媒体采访报道,格外引人关注。昭通市贫困人口居全省各州市之首,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可谓全省脱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在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决战脱贫攻坚、力争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昭通市精准扶贫的做法,亮出了昭通市精准扶贫的作战图,剖析他们扶贫与扶智、开放与保护、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在做好“五个一批”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实劳务输出、灾后重建、抓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整合力量、创新机制、创新模式等经验做法,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拔穷根、脱贫帽的精气神,传播了精准扶贫正能量。此外,《云南日报》还邀请有关专家对昭通脱贫攻坚进行会诊把脉,体现了党报的忠诚品质与责任担当。

云南长期以来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在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两个确保”“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以部署,采用“挂包帮”“转走访”的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闯出了云南精准扶贫之路。一是始终坚持脱贫这一首责。帮扶是责任,脱贫是重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央的庄严承诺和立下的军令状。二是始终坚持发展这一首要。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向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世居少数民族特别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57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三是始终坚持精准这一关键。坚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抓住精准这个关键,搞清楚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上下硬功夫,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四是始终坚持机制创新这一根本。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是高效和长效脱贫的根本保障。严格“挂包帮”“转走访”长期定点挂钩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人口识别、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探索建立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扶贫资金资源整合、财政资金资产收益管理等扶贫机制,形成精准脱贫的政策“组合拳”和机制框架。只要我们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断实践探索、创新进取,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需要更多农业科技人员——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导、教授 李正跃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集中力量对脱贫攻坚难度特别大、任务特别重的昭通进行全媒体采访报道,全方位展现了昭通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传递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目前,我省农技推广部门长期没有吸纳专业人员,且进人渠道不太合理,绝大多数工作都靠以往的班底支撑,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人员老化和知识老化的现象十分突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而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滞后,运行机制亟待完善,还不能适应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好政策和好资源应当考虑对农业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有所倾斜,以吸引年轻、高层次农科人才“下乡创业”,也留住更多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在农村、农业工作。现代农业的科技研发和推广问题,要依靠专门人才来解决,然而农业大学的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因现实障碍进不了县市农科单位,他们的所学和特长也难以在基层施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离不开地方各级组织的同心协力,也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辛勤努力。当前,尤其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制度创新,破除优秀人才下基层进农业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人才向县乡流动的良性机制和社会环境。如此,财富农业大有前途,美丽乡村大有希望,精准扶贫必定实现。

资源精准配置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郑宝华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聚焦脱贫攻坚 走进昭通·镇彝威”全媒体系列报道,不仅深刻描绘了地方政府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所思所行,而且倾听了贫困者的所盼所求,充分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随着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工作的推进和完善,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基础的精准识别已有了坚实基础,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如何有效推进精准资源配置和精准管理上。相比之下,资源精准配置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和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役。

个人以为,做好扶贫资源精准配置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积极争取中央及对口帮扶单位及地区支持的前提下,尽快完善省级扶贫资金下拨计划,重点是把扶贫资金下拨与脱贫摘帽的时间有机衔接起来。二是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的重点。省扶贫办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落实整村推进时间表,汇总后作为省级扶贫资金下拨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脱贫摘帽时间,逐年安排整村推进资金,并实现全覆盖。三是完善到村项目的扶持方式,重点是利用财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尽快修改完善有关招投标办法,让广大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并从项目实施中受益。四是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让挂钩帮扶单位和个人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产业帮扶力度。五是以县为单元制定大扶贫规划,把有关农村扶贫开发资源以项目形式整合。

希望全媒体采访组走进怒江

连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对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最新进展情况的报道,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说,云报集团全方位报道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对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具有借鉴、鼓舞和鞭策作用。

怒江州具有独特的“三山夹两江”地理奇观和丰富的物种,具有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同时面临着全州还有14.9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的现实,脱贫攻坚任务极为繁重。目前,全州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核心工作和底线目标,紧盯建档立卡户,瞄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抓实“增收、安居、育人、强基”4个关键,全力以赴,精心扶强扶壮核桃、草果等特色种植业,组织帮助贫困户搞好传统养殖业。今年以来,怒江州结合产业发展布局精心选择安置点,科学制定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村容村貌整治和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政策、土地、资金、项目扶持力度,确保贫困户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发展一户。

童志云认为,怒江州当前正在积极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发挥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支撑。他希望云报集团全媒体采访组早日走进怒江,为怒江州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大舆论支持。(记者 付雪晖)

深有感悟 很受启发

连续的脱贫攻坚报道,生动、详实、全面地反映了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读来深有感悟,对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很受启发。”保山市扶贫办副主任杨立本长期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时刻关注着各地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做法。他认为:“知识常学常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据介绍,脱贫攻坚是保山市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花精力最多、下力气最大、考核督查最严的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确定,到2018年5个贫困县(市、区)、23个贫困乡(镇)、207个贫困村(社区)和27.11万贫困人口全部摘帽脱贫出列。市、县、乡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排出脱贫时间表,明确脱贫时限,压实各级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部门70%以上的项目资金投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2016年启动实施9个扶贫整乡推进项目,部门整合资金达13.6亿元。

通过云报集团全媒体系列报道,我们看到了贫困面大、程度深的昭通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为我们加了油、鼓了劲、提振了信心,我们会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为保山尽早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杨立本说。(记者 贾云巍 朱金磊)

借鉴好经验 找准着力点

迪庆藏族自治州干部此里培楚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媒体、立体化、多平台传播的呈现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充分展现了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采写有深度、有力度,更有温度,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镇彝威”脱贫攻坚专题报道引起迪庆州干部的格外关注,他们在看了报道后认为,要动员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结合藏区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昭通市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找准着力点,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动员全社会力量,瞄准精准脱贫对象,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州之力坚决打好、打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迪庆州紧扣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紧盯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着眼贫困地区发展需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全面动员和整合社会扶贫力量,聚焦贫困村寨、11.58万贫困人口,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记者 尤祥能)

坚定了信心 鼓足了干劲

报道让人振奋,让各级干部群众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思路,鼓足了干劲,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扶贫办副主任杨绍祥表示。“镇彝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专题报道在红河州引起强烈反响。

十二五”期间,红河州累计减贫76.5万人,占全省减贫人口总数的14.1%,累计减贫率达56.5%,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但是目前按照现行标准,全州还有58.97万贫困人口,特别在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屏边、泸西两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过去5年,红河州在泸西、屏边片区县实施规划建设项目资金投入183.33亿元,完成规划建设任务的137%,重点推进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等6大工程建设。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0.03亿元,完成实施规划项目建设资金的240%,随着昆河铁路、石锁高速、蒙锁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加快构建起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泸西县逐步形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以灯盏花为主的生物药业基地、畜禽养殖基地、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基地、花卉产业基地及精细蔬菜产业带;屏边县逐步形成以红心猕猴桃、枇杷、妃子笑荔枝为主的千亩连片产业基地并已初显成效,为增强石漠化地区扶贫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促进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5年来,泸西、屏边两县稳定实现减贫8.61万人,减贫率达51%,占全州减贫人口的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