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普洱宁洱: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 全力以赴脱贫摘帽

24.11.2016  11:07
【脱贫攻坚】普洱宁洱: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 全力以赴脱贫摘帽 - 云南省农业厅
【脱贫攻坚】普洱宁洱: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 全力以赴脱贫摘帽 - 云南省农业厅
来源: yn.yunnan.cn

   

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今年,作为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时不我待,确保宁洱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在小康路上奋勇争先,为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实现宁洱贫困县脱贫摘帽,完成贫困镇德化镇和全县1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80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锁定目标任务,宁洱县摸清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细化帮扶措施,精准施策。聚焦基础设施改善、异地扶贫搬迁建房、产业发展增收“三大重点”,构建起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大格局,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重心下移 精准施策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发展生产脱贫5699人,易地搬迁脱贫2817人,生态补偿脱贫26人,社会保障脱贫279人,发展教育脱贫573人。”在宁洱县脱贫摘帽领导小组指挥部,一组图表和数据十分醒目,致贫原因、脱贫路径、资金筹措等情况一目了然。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宁洱正全力以赴,确保每个贫困乡村、每户贫困户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落伍。

在宁洱县委宣传部干部周小莉的朋友圈信息里,每天都能看她在驻村的情况工作:群众入住新房、荷兰豆上架了、开群众大会到深夜等,都是她的工作日常。担任德化镇兰庆村“第一书记”后,周小莉带着行李在村里一住就是半年多,节假日和周末都很少回家。尽力帮助群众脱贫,为村组发展出谋划策,这段时间里,她也和村里的贫困群众结成了“亲戚”。

啃下贫穷“硬骨头”,关键看干部作风。今年宁洱县98家挂包单位的2865名干部职工深入村组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并选派255名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不少于5人,其他非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不少于3人。驻村干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建房、增收、宣讲政策等,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他们的苦干实干换来了贫困群众的真心赞许。“有扶贫干部真心实意帮我们,只要我们勤快点就能脱贫,好日子就在前头!”一名村民这样说。

今年,宁洱镇硝井村村主任李忠明多了一个身份——硝井村第一家普洱茶的电商负责人。硝井村地处偏远,全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茶叶,但由于销路不畅,经济效益较低。对此,宁洱县和该村的挂钩单位宝钢集团,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发展电商,把茶叶搬上网络平台销售。目前,产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电商业务培训等工作正有序推进,市场准入通行证即将到手。李忠明信心满满地说:“今后坐在村里就能把大山里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宁洱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8户9394人。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产业发展扶持和推进教育脱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生态补偿工程、社会帮扶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党建脱贫双推进工程“八项工程”,已经实现全县每户贫困户有两个以上资金帮扶项目。

创新模式 激发活力

产业致富路越走越宽

11月,宁洱大地上,到处是丰收景象。在磨黑镇把边热区优质农产品协会,芭蕉林村老何寨村民熊克兵骑着摩托车送来了刚从地里采摘的辣椒。80余公斤辣椒称重以后,协会负责人当场将360元递到他手中,他喜笑颜开地帮着大伙搬运装车。今年他在协会帮助下种植了3亩油辣,已经采摘一吨多上交协会,这只占全部产量的一半,预计仅油辣子一项就能让他年收入上万元。

我家增收产业可不止这一样,地里咖啡红了很快也能卖钱,在政府的扶持下,今年来找到了更多致富路子。”熊克兵上有老下有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宁洱县针对贫困群众制定出台“产业脱贫”新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熊克兵与宁洱本土咖啡企业天添咖啡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双方约定了16元每公斤的收购保底价,他还在政府的帮助下购买了咖啡价格保险。

宁洱把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将脱贫摘帽和发展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台“311”产业扶持政策,即按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5000元的标准,每脱贫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持龙头企业3000元,扶持专业合作社1000元,奖励脱贫农户人均1000元。以增加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家庭收入为核心,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产销合作,使建档立卡贫困户迅速增加收入。

目前,宁洱县共有24家龙头企业参与,带动73个专业合作社助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财政投入产业发展启动金2300万元,带动龙头企业投入1600万元,通过产业扶持资金的撬动,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联动、贫困户主动,长期合作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群众找到了增收的路子,实现“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

整合资源 瞄准目标

贫困山区面貌焕然一新

贫困山区脱贫,最缺的就是资金。如何破解扶贫资金难问题?宁洱县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按照“九个一点”方式,计划筹措资金34.6亿元,具体为:银行贷款一点、项目支持一点、对口和定点帮扶一点、县级配套一点、挂帮部门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企业垫支一点、保险分担一点、社会捐赠一点来破解扶贫资金难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共整合资金13.4亿元资金投向脱贫项目。

若没有党和政府的资金扶持,要住上这么好的新房这辈子不可能。”这些天,家住德化镇坡脚村民小组的贫困户孙明荣正忙着清理场院,眼看着新建的两层抗震安居房已经封顶,他又把在心里算过多次的账认真算了一遍:政府补助建房款6万元,又协调了无息贷款6万元,自己卖烤烟凑了1万元,新房就这样建了起来。一想到很快能搬进新房,孙明荣打心底里高兴。

德化镇是宁洱县唯一的贫困乡镇,今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8亿多元,实施“整乡推进”脱贫项目,贫困山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面貌一新。目前,宁洱县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扶贫资金不断保障形成合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达3166户,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房屋在年底可以全部竣工入住。同时,所有乡镇至行政村道路已实现全部硬化,贫困村已全部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并全部实现网络宽带覆盖到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20个贫困村均通自来水或饮水水源有保障,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实施项目也将在年底实现全部贫困村全覆盖。贫困山区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那柯里茶马驿站

图片故事

古道驿站那柯里

马帮驿站留神韵,古道普茶载史诗。”那柯里村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驿站之一,这里既有全国保护文物茶马古道那柯里路段、也有传承百年的荣发老马店和历经风霜洗礼的百年风雨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完好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那柯里茶马驿站位于宁洱县南部同心乡那柯里村,南接思茅区,是宁洱的南大门,是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寨子,也是宁洱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那柯里驿站风景优美,至今还留存有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汇集于此,是离市区不远的一片世外桃源。2007年以来,宁洱县深入挖掘区域特色、内涵和乡愁、乡情,重点打造宁洱茶马古道保护与开发修复,完成了茶马古道、河道自然景观、马鞍人行栈桥,风雨桥等基础设施,挖掘、整理那柯里茶马驿站、古道马帮文化,使得古老的那柯里乡焕发新生。

2013年5月,茶马古道宁洱段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那柯里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之一。去年那柯里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现在,村里40%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还成立了“那柯里茶马古道驿站协会”。目前,那柯里乡村文化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前来游玩、探寻普洱茶文化的客人越来越多,现日均接待游客600余人,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200余万元。

乡村故事

走出脱贫路

鲜辣醇厚的小雀辣、有护肝功效的海船果,清凉去火的野木瓜、芳香奇异的野生木姜子……这些深藏大山的野味,成了帮助贫困山村群众脱贫摘帽的宝贝。

磨黑镇位于宁洱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0公里,山区面积占98%,平均海拔1372.4米。该镇充分利用海拔落差较大、适宜各种作物生长的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311”产业模式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发展茶叶、槟榔芋、甘蔗、咖啡等山地特色农业的律动响彻绿园田畴。

普洱勐野江农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自主品牌和系列产品的农场化种植、精深加工、独立营销的酱菜食品企业,是普洱市首家取得酱腌菜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QS)的企业,去年9月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按照“311”产业发展“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农户”扶贫模式,今年该公司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带动磨黑镇572户20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小雀辣、青菜、油辣种植,预计可实现收入569.9万元,人均可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昔日深沟里的贫困乡镇,走出了一条靠山战山吃山、高效利用资源的脱贫致富新路。

据介绍,磨黑镇按建档立卡户人均5000元的标准实施“311”扶持政策,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脱贫人口人均3000元给予扶持;对组织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脱贫人口人均1000元给予补助;对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给予人均1000元实物奖励。新的产业扶贫模式,培育了产业、带动了农民,还扶强了企业。

写好致富经

60年树龄的老茶树,肥大饱满的大球盖菇,当生态茶园遇上立体种植,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户受益翻倍增长,一笔精细账,让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荒田村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荒田村引导农户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提质增效、立体种养殖”的脱贫路子。在短期增收方面,采取发展养殖业、种植短期作物等方式实现增收;在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以有机茶、有机咖啡为主产业,在茶园、咖啡园套种坚果、核桃、药材、食用菌及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形成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两项以上5亩左右的增收产业。

荒田村与那整现代农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在大茶树、林下、玉米地、大田间套种大球盖菇,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1300多亩茶园移植改造,60年的老茶树移植到不施化肥农药的专用生态茶园里,茶园面积扩充到了5000亩。通过普洱茶集团生态茶认证,老树大叶生态茶的单价,从每公斤5元涨到了50元。5000多亩茶园里,鲜美的大球盖菇静静地躺在老茶树下,自茶园走进千里之外的高档餐桌,身价立马能涨10倍。

那整村现代农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文慧介绍,荒田村在大茶树、林下、玉米地、大田间套种大球盖菇,每年的采摘季从11月持续到第二年5月,每亩套种的茶园里可收获4吨大球盖菇。她算了一笔账,大球盖菇每天都早晚收获一次,按照每公斤4元的收购价格,亩产值在10000元、纯利润不低于6000元。

收获季节结束时,一部分茶园用来发展养羊、养鸡等养殖业,为茶叶种植提供农家肥;一部分茶园用来种植白芨、黄精等生物药材,发挥土地最大效益,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消除空壳村

团结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村,全村经济仍是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经济欠发达,贫困面大,特别是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特别突出。

“经过前期市场调研,结合区位、土地资源优势,团结村以‘党总支+投资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种植模式共同种植甜脆芒果,通过这种创新模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磨黑镇党委书记叶海勇介绍,村“两委”班子先带头种植,边做边宣传,积极发动周边农户加入,种植面积由最先的1500亩扩大到5300亩。叶海勇为记者算了笔账:芒果预计2017年投产,每亩可产1000公斤。在收益分配上,种植农户和投资老板各占利50%,村委会按每公斤0.1元提取管理费,5300亩芒果,预计可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可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尴尬局面,全力促进村民和集体增收。

在种植芒果的基础上,磨黑镇以企业老板、村委会、部分村民联合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宁洱县磨黑镇团结村茂源果蔬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入股本资金210万元,建成日存储量500吨的冷库。2014年冷库通过收储无筋豆、茄子等已产生5万元的毛利,预计今年毛利达20万元。

团结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摸索出了一条立足土地谋发展的路子,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采访手记

誓词碑的回响

体义

宁洱县城的“民族团结园”中央,挺立着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历经65个春秋的洗礼,这座丰碑始终焕发着荣光,吸引着许多人前来观瞻。

此碑大有来历。1950年底,普洱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首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26种民族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计。根据代表们的倡议,次年元旦,他们按照当地佤族习俗,剽水牛、喝咒水,隆重举行盟誓建碑仪式。各民族的头人和代表在厚重的石碑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横空出世。

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誓言铮铮,一诺千金,在面临各种艰险考验的历程中,各民族兄弟用鲜血和生命,义无反顾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诺。弘扬传统,传承血脉,在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今天,各民族同胞又用勤劳和智慧,矢志不渝托起了祖国西南边陲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

为我们解说的是一位名叫李虹霏的年轻哈尼族姑娘,她的解说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一问才知,她是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一名警察,自愿担任义务宣讲员以来,已在这里为参观者讲解了上百场次,深受大家好评,最近还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她发自内心地说:我为家乡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和今天的巨大变化而自豪。

是的,伫立在誓词碑前,感佩与自豪之情充溢心胸。誓词碑是历史的见证,镌刻其上的誓词是各民族的共同心声。无论昨天还是今天,它本色不改、声如洪钟,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共鸣,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发扬光大。

云报全媒体采访组 徐体义 王廷尧 李汉勇 胡梅君 陈飞 金宇 张扬 段芃 黎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