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对待标准切莫无知无畏
□ 胡立彪
考一个老外的中文水平,让他背相声贯口《报菜名》就行了,考一个中国人的外语水平,让他把这段贯口翻译出来就行了。要说难是真难,不过,美食作为中华文化之代表,泱泱乎,堂堂乎,名冠古今,不管是老外学中文还是国人搞翻译,美食这一关都过不了,也说不过去不是!闹出把“麻婆豆腐”翻成“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的笑话,真的是不太好。
事实上,类似的笑话的确是出现的太多,让政府部门都看不下去了。这不,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对包括餐饮在内的13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都作了规定和说明,并提供了规范、准确、权威的参照,以便于民众识读,防止出现错讹。
对于国家出台这样一个标准,大多数人是赞赏的,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标准可以搞,但统一很难。有些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硬译,比如四喜丸子,有译为“Four Glad Meatballs”,虽说不合规范,可民间流传很广,老外差不多都已经接受,再换成规范译法,反倒觉得不对劲儿了。也有网友表示:“老外吃中餐,为什么要考虑他们怎么理解?每道菜都是专有名词,按国际惯例,用拼音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表达不同意见,这种探讨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网友发言毫无建设性,上来就吐槽骂街,说这样的标准是“闲的”“多此一举”,这就有问题了。想当年国家出台或地方出台馒头标准、粽子标准、面条标准等的标准规范的时候,也有“脱离生活实际”“伪科学”“无稽之谈”等各种非议。这其实暴露出了我国民众中有不少人对标准存在误读,甚至是处于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必须承认,我国的标准工作并不完善,而上述情况凸显出的问题就是标准教育宣传不到位。对那些不知标准为何物、不懂标准重要性,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为无知无畏的人进行启蒙,仍是一项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
稍微懂点法理的人都知道,标准其实就是一种“法”,用于规范生产服务等行为,其最终目的也是施惠社会,让大多数人受益。有些人不懂标准,不知道自己是标准的最终受益者,这既是无知的一个现实表现,也是另一种无知的直接结果。许多质疑者在对一些国家标准表达“多此一举”之类意见时,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这些标准,甚至连标准的概念都不清楚。比如,有人这样质疑粽子标准:粽子有上千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会包,谁愿意包成什么样就包成什么样,想放什么馅就放什么馅,如果粽子国标实施,这是不是就剥夺了老百姓包粽子的权利?很显然,发问者连标准仅针对进入市场的商品粽子而不涉及居民自制自食的非商品粽子这一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对标准的无知,最根本的还是表现在对标准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必讲经国济世的大道理,标准对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都极为重要,须臾难离。比如,为了预防火灾发生及触电危险,我们在购买和使用家电设备的时候,就要建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既要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家电产品,也要按照安全性要求操作使用,这是常识;而要将这种常识转化为预防事故的现实能力,就必须搞清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安全标准及什么是符合安全标准等这些问题。
显然,标准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不断制定和实施更加科学、严格的标准,老百姓生产生活安全等重要民生问题才会得到逐步解决。当然,既然民众中存在标准无知者的事实,那么在做好标准制修订及市场监管工作的同时,如何提高标准的认知度,让标准实现社会化,就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