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做品牌只有执着加实干
做品牌只有执着加实干
□ 胡立彪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对此,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品牌战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意味着“中国品牌”将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
3年前的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引。“中国品牌日”与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的日子重合,其深义自现。
党和国家重视品牌建设,推进实施品牌战略,这是市场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纵观世界经济大势,全球市场各领域的竞争都越来越明显且集中地体现为品牌竞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驰名世界的品牌产品产量不到同类产品的3%,但销售额却占到50%左右。可以说,品牌已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锐利武器,是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18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有一个数据引人深思:中国工业产品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但是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只有华为、联想两个。即使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其品牌价值相比国际巨头也还有不小的差距。2016年,包括华为在内的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占全球的1/3,但手机行业的总利润被苹果和三星两家拿走了93.8%。也就是说,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品牌建设尚处于襁褓期,中国品牌大多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这样的现实,有分析认为,这主要因为我国改革开放时间短,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且缺乏悠久的现代商业文明历史,品牌意识明显不足,而且,国内企业大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知识产权,不能从技术含量上支持全球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另外,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及中国品牌存在偏见和成见,一些国人有崇洋媚外心理,对国产品牌缺乏自信和支持。
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上述因素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中国品牌的成长,但有一个关键因素被忽视了:质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大卫·鲁宾斯坦指出,品牌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只有消费者认可了、满意了,他们才愿意为其花钱。然而,这一切必须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经不住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一条负面的评价就足以毁掉企业花费巨资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教训可谓深刻。奇瑞老总尹同跃曾有这样的感慨:“中国汽车的根本出路是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基础是品质。过去中国很多企业都强调质量,但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想的却是销量、利润,最后牺牲的都是质量。”
对待质量以及由此建基的品牌,“只是嘴上说说”,而不能深入内心,这种浮躁的态度,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病根。我们看到,这么多年来,许多中国企业混市场都是冲着眼前的利润去的,很少有企业怀揣做百年品牌的梦想,沉下心来,下大力气、花大成本抓质量,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要知道,那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世界级品牌,它们的经验很简单,就是执着加实干,通过打牢质量基础赢得消费者信赖,从而赢得市场。
品牌建设无捷径。只有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抓好质量提升,用产品说话,以诚信保证,最终才能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