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昭通脱贫攻坚】红色乌蒙战贫图
历史的荣耀斑斓多彩,现实的窘困如影随形,攻坚的战鼓声声骤急。时下的昭通,格外引人关注。
到去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111.95万人,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21.39%,居全省第三。贫困面大程度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城镇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生态敏感脆弱……如此的重负与重压,让昭通慢不得,也等不起。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昭通市委、市政府坚定有力地发出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动员令,决战贫困,成为乌蒙大地的强劲旋律。
仅去年一年,全市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亿元,启动实施了7个整乡推进项目和63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全市21.72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今年开始,全市将力争每年减贫28万人以上。
用苦干实干的成效取信于百姓,告慰于乡亲,这份担当与答卷令人感奋。
贫困,总是昭通大地褪不去的底色,它与红色老区的荣光太不协调。
昭通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腹心地带,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昭通片区特困县,集资源型贫困、素质型贫困、灾害型贫困等为一体。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昭通没有退路。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递交“军令状”,向全市600万各族群众作出郑重承诺:2020年,要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啃下硬骨头,底气何来?
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用几个“前所未有”来概括: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资金投入之大前所未有、工作要求之严前所未有、动员组织之广前所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的机遇大于挑战!”
在昭通市扶贫办,“作战图”一字排开,“时间表”一目了然:2017年,威信县摘帽;2018年,昭阳区、鲁甸县、镇雄县、彝良县、盐津县、绥江县摘帽;2019年,巧家县、大关县、永善县摘帽。到2019年85个贫困乡、825个贫困村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签订脱贫“军令状”,实行责任倒逼。市县乡层层压实责任,不摘贫困帽,干部就摘帽。被当地干部称为“史上最严”的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等9个考核办法相继出台,上至省管干部、下至基层一线全部纳入考核。同时建立了每月报告、季度约谈、半年小结、年度考核工作机制。问责和激励双重机制的建立,考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考出了干劲。昭通市还定期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各县区乡镇和职能部门到示范点、联系点进行现场观摩,以点带面强力推进。
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革命老区镇雄、彝良、威信3县目前有贫困人口46.8万人,占全市的41.8%、全省的近10%。三地不突围,昭通难脱贫。目前三地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已经编制完毕,行动计划完成之日,便是老区脱贫之时。
时间表上的小节点,折射出基层百姓的新变化。记得去年9月,范华平冒雨走进昭阳区靖安镇大耆老村,就脱贫攻坚问需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仁伟脱口而出:最想建新房!
对身有残疾、收入不高的张仁伟而言,建新房谈何容易。没想到仅仅几个月过去,多年来触不可及的梦想竟然一朝实现。“全靠政府补助和提供的贷款,我自己筹了1万多块,就盖起了新房子,好日子越走越近了!”春日暖阳下,张仁伟笑得格外舒心。更多像张仁伟这样的农户梦想成真,正是得益于昭通市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