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西南联大80周年!在云南足迹中回望联大精神

02.11.2017  10:34

  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日。

  在北京

  ↓↓↓

  由北大与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一起举办的纪念大会今天在北京大学举行。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90岁的西南联大机械系1944级校友潘际銮介绍,当天到会的有37位校友,另外还有“联二代”24位,西南联大附中、附小的同学有38位。

  潘际銮说,西南联大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座丰碑。今天纪念西南联大80年,就是要继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在昆明

  1日,“联大印记”美术作品展在西南联大旧址开幕。80余幅书画作品仿佛带着观众穿越,回到了旧时光。本次展览形式多样,汇集了国画、油画、版画、书法、设计等优秀作品。展览面向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征集到了80余幅优秀的书画及设计作品,同时特邀到了云南多位书画名家,以“联大印记”为主题创作的优秀书画作品参展。本次入展的书画家和设计家们用书画和设计的形式表现了西南联大的文化历史精神,表达了对西南联大文化历史精神的缅怀与崇敬。

  “这曾经充满苦难又满怀激情之地,见证了中国学人对学术与文化的不懈追求,也见证了民族与国家的危难与苦痛,民主与文明在这里开出新的篇章,文化和学术在这里得到延续。今天,我们站在这块土地,就意味着我们承载着这份文化和文明的血脉。”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代表、全国著名书法家刘新德先生在分享创作心得时说,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和家国情怀尚未远去,“我们作为后来者当以此精神为创作动力,涵养性情、传承文明、开创未来。”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林兴说,作为西南联大在昆唯一遗脉,云南师范大学深入挖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对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在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弘扬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北京

校友聚首,他们说

  ↓↓↓

  杨振宁

  西南联大物理系1938级校友、95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西南联大在昆明开学是1938年,结束是1946年,前后只有8年时间,他在西南联大就呆了7年。前四年读本科,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写学士论文,感谢吴先生把他带到了对称性这个领域;接着两年他跟着王竹溪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王先生把他带进了统计力学领域;最后一年他在联大附中做教员,大量时间仍留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他跟马仕俊先生学到当时最尖端的理论物理“场论”。他很幸运在困难时候仍然得到那么好的教育。

  彭佩云

  88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佩云1945年9月进入联大学习。她说,她是最后一届西南联大学生,也是那一届最小的学生。西南联大的氛围对其一生有重要影响。

  郑哲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3岁的西南联大1943级机械系校友郑哲敏说,西南联大的经历值得珍惜,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它的经验犹如宝藏,需要我们好好发掘。

关于西南联大

三所名校缘何选择云南?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城外传来枪炮声。长达八年的民族灾难,早早就在北大、清华、南开等学府面前露出狰狞的面目。侵入天津的日军曾叫嚣:“我们首先要炸掉南开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学生徒步迁移

  1937年8月28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然而,片刻安宁再次被警报声打破,上海、南京沦陷后,长沙立成危卵。

  西南联大新校舍远眺

  而此时地处边陲之隅的云南凸显出独特的优势。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东亚大陆与中国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结合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国内国际战局的变化,被推到“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重要位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亚洲太平洋战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坚固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即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战时中国的联外大通道。

  为保住文化血脉,临时大学决定西迁云南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西南联大的云南记忆

昆明

  1940年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北郊大普吉镇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牧圉?”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的8年战争岁月里,教师队伍常年保持在350人左右。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才俊。昆明,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化的守望者而孕育着希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中创建,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上课,以极简陋的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不但坚持办了下来,而且办得有声有色,在短短的八九年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茅草顶宿舍

  80年过去了,云南师大的西南联大教室旧址仍静静矗立。教室上的铁皮屋顶,常常回引起观者的遐想。据说这一设计出自梁思成,当年经济学家陈岱孙上课时,遇到下雨天屋顶叮咚作响,他就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教室里摆放的带有扶手可以写字的椅子同样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有人还就造型特点为其取名“火腿椅”。

蒙自

  联大到达昆明后,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而滇南的蒙自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

1938年蒙自北大中文系师生合影

  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火车经滇越铁路抵达蒙自;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朱自清在《蒙自杂记》写道: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成绩相当可观。大师、才俊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情感的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80天,承“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任务,给当时闭塞落后的蒙自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力冲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和旧文化、旧习俗,对蒙自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来源:中国新闻网、云报客户端、云南新闻网、云南师范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