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耿家盛:30余年钻研只为“磨一刀”

13.05.2016  11:52

  图为耿家盛在会上发言 李晓琳 摄  中新网昆明5月12日电 题:“工匠”耿家盛:30余年钻研只为“磨一刀

  作者 李晓琳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53岁的车工耿家盛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整整坚持了32年。

  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车工,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技术能手”、“云南省云岭楷模”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12日下午,云南省国资委召开学习耿家盛先进事迹座谈会。“作为云南省委号召学习对象站在这里,我内心激动,更有些惶恐。”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耿家盛有些拘谨。

  耿家盛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产品表面处理(油漆)专业,分配在昆明铣床厂从事产品油漆工作。1984年11月,调入昆明重型机器厂(后更名为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改行学习车工技术。三十年如一日的刻苦专研,耿家盛创造了一个个车工生涯的传奇,如今,耿家盛已是名副其实的车、镗、铣、刨、磨的“全能”机床工,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车工就玩儿‘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说起自己的工作,耿家盛没有了之前的拘谨。这32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数不清了。而随着经验的增长,耿家盛也渐渐明白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他的很多刀是根据工件自身属性“量身打造”的,这也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的同事说,一台机器,厂里普遍技工的误差会在十丝左右,耿家盛做出来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

  耿家盛不仅传承了前辈们过硬的技术,善于钻研的他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项技术改进或技术创新,他自创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塔吊塔节加工工艺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最近,他又通过自学和请教,掌握了CAD机械制图软件。“我又掌握了一门新技术,拓展了我的工作范围。”耿家盛难掩兴奋。

  现在,除了坚守在一线工作以外,他还利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每月一次的“传绝技”交流活动,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让年轻员工技能快速成长,企业的职工整体队伍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耿家盛坦言,带学生的工作并不轻松,但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自己十分清楚“传帮带”的重要性,所以他也一直在坚持这项工作。

  实际上,耿家6口人是一个全国罕见的特殊技术工人家庭。除了妹妹耿家豫当老师外,5口人全在昆明重工做工人。耿家盛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熏陶和传授,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云岭刀客”、“一代大师”…外界对耿家盛有许多称号,然而车工出生的他更喜欢别人以“工匠”相称。“工匠代表着一丝不苟地制作和对细节的打磨,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早在20年前,就有企业出高薪想“挖走”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真正有工匠精神的技工,一定是为热爱的事业钻研奋斗,胜过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