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直在路上 永远不停歇(组图)
在齐整的案头上承载希望,在拔节的枝叶间追寻理想,在美丽的怀想中摇旗擂鼓、播撒阳光……12月25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第三路巡讲团来到昆明,为我省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和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代表演讲。10位巡讲团成员讲亲历故事、谈采编见闻、说内心感受,广泛交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将“一直在路上 永远不停歇”的新闻工作宣言,掰开揉碎,透进听众心间。
面对一双双眼睛 用一腔热血追本求真
75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胡达拜地·依明每天早上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时深情的眼睛;72岁大妈布茹玛汗·毛勒朵把“中国”二字刻在边境的石头上时执著的眼睛;和田6.5级地震中维吾尔族村民们一起唱国歌、升国旗时忠诚的眼睛……14年来,一双双明亮、纯朴、善良的眼睛,让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萌看到了人们对新疆的切切珍惜、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在这样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赵萌触摸到了新闻追求的本和真。2011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60年不遇的大雪灾。她走进灾区采访时,积雪厚度已经达到1米以上。当牧民们得知,赵萌这个唯一的女记者由于不能在雪地里上洗手间,而每天不吃也不喝的时候,拿出了一直舍不得吃的救命的奶疙瘩塞进她的嘴里。“我含着泪水用力地嚼着,我看到这一双双褐色的眼睛中透满感恩的真挚和关切的爱护。”
赵萌在天山之巅用话筒记录着新疆的关怀和温暖,经济日报绿周刊主编鲍晓倩则在船上度过40天,用笔尖记录大洋科考的孤独与美好。
暴风眼、飓风,没有新鲜蔬菜、网络和电话,春节只能休息半天,每人每天通过卫星电话收发电子邮件流量控制在4K……海上40天,鲍晓倩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没有丝毫怨言日复一日的工作群像。“海上40天,对于我一辈子也许只有一次,可对于‘大洋一号’大多数人来说,出海是人生的常态,中国的海洋权益,倾力争取、全力维护,从南海到大西洋、太平洋,到印度洋,背后站着太多太多这样的普通人。”
面对一位位英雄 用一身正气扬善弘德
在东莞打工20年的农民夫妇周作堂、蒙桂凤不幸遭遇车祸后,家人做出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决定:捐献两个人的器官!这一善举,恩及6位患者,并让4人重见光明。然而夫妻二人的离去,对这个家庭来说却是巨大的灾难:大儿子还没有谋生的技能;小儿子智力有问题,腿也有毛病,如果病情再不得到控制,孩子很可能就会瘫痪!
善举和困境,强烈撞击着东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邓菲的心灵。为了帮助孩子们,邓菲和同事们首先发起捐赠,继而大力开展报道,扬善弘德,把两位异乡人的大爱精神在全中国传扬。
最终,大儿子有机会学习他梦寐以求的电梯维修技能,小儿子入读了东莞启智学校。邓菲牵着那一双小手走进学校的那天,孩子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了句:“谢谢你们!”那一刻,邓菲热泪盈眶,这是她从业以来听到的最美的声音!
今年2月14日,在深圳打工的河南人李到信所在小区突发火灾,危急时刻,李到信不顾一切,两次冲进火场救人,后来,浑身烧得不成人样的李到信被送到医院,最终还是走了。
在李到信与死神搏斗的60天里,驻马店电视台记者潘聪和采访组多次前去探望,“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有那么大的勇气两次冲进火海救人?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让他明知危险却能置之不顾?”看着这位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英雄保安,潘聪深受震动。他们含着泪水做的报道,上了河南卫视、上了中央台,引起了更大的关注,整个河南、整个中国,都在传播李到信的故事。
回顾英雄壮举,潘聪也坚定了自己的新闻工作信念: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会像李到信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话筒和镜头,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去发掘蕴含在他们中的真与善,去诠释忠诚、责任、勇敢和荣光,带给更多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面对一段段故事 用一颗红心传情送暖
“新闻是应当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只有融入才能感知,只有感动才能传递。”让新闻有温度,巡讲团成员们做到了。
为了给三胞胎脑瘫患儿治病,刘星带着孩子们来到哈尔滨,摆摊烤生蚝,拼命挣钱。
接到了求助热线后,哈尔滨日报社记者陈南立即跟进采访,而刘星一天坚韧刚强的工作,彻底震撼了他——凌晨3点,她起床后俯下身子亲吻了身边的孩子,然后走出家门预热电动车,接着又为邻居做烙饼,出早市,回来给孩子洗衣服,中午做饭,傍晚出摊烤生蚝……
跟拍了刘星近20个小时的生活,陈南都困得不行了,但刘星却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她说:“我每天出摊回家,三个孩子都会爬过来抱我,亲我,对我微笑,我一看到孩子的微笑,就不困不累了。”
伟大母爱让陈南热泪盈眶,他立即用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最‘催泪’的蚝门盛宴”的报道,才一天,转载量就达到3万多次,随后,无数老百姓拥向刘星的烧烤摊;近半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为刘星捐助了30多万元,她的生活和境遇有了改变。
小徐是一个45岁的大孩子,却只有四五岁孩子的智商。母亲去世后,父亲又找了个老伴。小徐觉得自己的爱被人抢走了,每次见到父亲都一顿拳打脚踢,父亲怕了只能渐渐远离小徐。
在接到小徐监护人的求助热线后,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张小童将父子二人请到了《第三调解室》节目上,在张小童、调解员和心理专家们的循循诱导、真诚沟通下,父亲终于对小徐说出了“我特别想你”这句温情暖心却暌违已久的话语,矛盾也迎刃而解。
主持《第三调解室》5年,调解了1000多起矛盾纠纷,张小童感触颇深,她说,真实、正能量,节目才能走进观众内心的灵魂,也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必须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一个个家庭 用一份执著守正扶志
对于呼格吉勒图的家人来说,2014年12月15日是个扬眉吐气的好日子。这天上午,内蒙古高院的法官们到他们家庄严宣布:18年前以“流氓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无罪!
这一刻,呼格的父母亲整整等了18年;这一刻,汤计,这位老记者也等了9年多!
为了推动呼格冤案再审,9年中,汤计先后写了9篇内部与公开报道。这期间,汤计经历了许多,有很多领导关注案子,有很多办案人员默默地帮助他,也有人给他设下拦路石,甚至威胁他……然而汤计不为所动,执著地持续跟踪报道,即便是在体检中发现肿瘤后,他依然没有退缩,坚定地用 “还有一篇新闻没有写完,怎能就此画句号”的自问,给自己加油鼓劲。呼格的父母来看望他时,他还鼓励他们,要相信党,相信政府, “只要不死,我就不会放手!”
如果说新闻路上汤计践行的是守正,那么,甘肃庆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田琦所努力的就是扶志。
2011年5月16日,田琦接到了一通电话,从此认识了一个命运多舛却昂扬向上的家庭:女儿曹月霞是官亭村唯一走出来的女大学生,从初中开始,她的双腿就日渐变形,最终将无法走路,可她不肯离开学校,坚持要完成学业;姐姐患的是和曹月霞相似的病,如今已经不能走路了,但她自立自强,学会了用双手走路,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而她们的父母亲,一个身患重病,还外出摆摊,一个努力劳作,用双手硬气地支撑着全家。
“穷并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后又落志。把志气扶起来,把智慧立起来,有了这种精气神,梦想总会扬帆启航,贫穷迟早会远离而去。”为此,田琦下定决心要用笔和镜头精准地报道曹月霞一家人的生活,把她们的故事传播得更远。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家人的故事飞向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同行展开了爱心接力,将暖暖的爱心汇聚在一起。两年过去了,曹月霞的病情稳步好转,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答辩,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而姐姐也收获了爱情,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面对一次次履职 用一种热爱履责担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尼日利亚记者站首席记者张威伟,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践行使命,自觉担当。
到尼日利亚工作后,张威伟坚持用豪萨语与尼日利亚人交流,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社会,无论是类似“土王”这样的高层人士,还是民间的普通百姓,都把他当作自家兄弟一样对待,而他讲起中国故事也更加如鱼得水。
在日常工作中,张威伟和同事们积极做好豪萨语广播,并参与译制了几部豪萨语版的中国国产电视剧,孜孜不倦地把中国故事传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最终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追捧。而在张威伟的影响下,有的尼日利亚年轻人还开始学习起了中文,产生了“带着父亲去中国走一走,让他亲手摸一摸万里长城”的美好愿望。
记者避事平生耻,采访须有担当责。急难险重面前,莆田广播电视台记者窦迪对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对媒体人的使命担当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1年,受台风南玛都影响,莆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那一天,刚刚到台里的实习记者方玲原本可以不上班,但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她还是走出了家门,用自己的手机随时连线直播间。在接近中午的时候,窦迪正在值班,方玲的连线来了,然而几句话后,电话里的声音戛然而止,任导播如何回拨,都无法接通。
方玲失踪了,家人和同事拼命寻找。经过一个夜晚焦急漫长的等待,第二天,窦迪他们找到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含泪整理遗容时,方玲那部用来连线的手机仍被她紧紧地攥在手里。
“那一年,她22岁;那一天,是她实习的第7天。”窦迪哽咽地说,方玲用7天的时间实现了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的夙愿,她用22岁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担当!
云南日报 记者 杨富东 张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