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考核“指挥棒”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用好考核“指挥棒”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谈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为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升质量总体水平,2013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拉开了我国对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的序幕。在经历了前两次的质量工作考核并公布相应的考核结果之后,新的年度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即将拉开帷幕。
已经连续实施了两个年度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具有哪些特点?有何重要的目的和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旨在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引导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强化质量安全责任,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切实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在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的带动下,各地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创新质量工作,不断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有效提升了质量总体水平,有力推动了有质量的发展。”该负责人透露说,质量强(兴)省(区、市、县)战略的实施和品牌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的质量效益,比如上海、山东等12个省(区、市)结合实际,将质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广东省政府印发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将质量工作纳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互联网+”行动等重要文件中,进一步凸显质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特殊监管区域工作流程,激发了市场活力;北京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将一批高端先进技术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质量升级提供“原动力”;湖北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建立质量服务站,提供质量技术基础全方位服务,形成了创新创业孵化链。
另外,打造质量竞争新优势可以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转变,如青海格尔木市“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品牌效应明显,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增加54.7%和41.9%,成功打入美国、欧盟等高端市场;京津冀地区优化进口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监管模式,进出口食品贸易额逆势上扬,增幅达8.58%。质量监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如贵州食品云、质量云、特种设备云等上线运行,实现质量追溯和标识的数据化,有效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安徽开通旅游诚信网,在全国率先开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辽宁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平台”增强了监管有效性等。
不过,该负责人也指出,在考核过程也发现,部分地方质量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对通过质量提升对冲经济增长放缓还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布局,还未真正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尤其在个别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品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品牌的种类、数量、含金量、影响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相比还不相称,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产品还不多,品牌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没有充分体现。第三产业质量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滞后于行业发展。服务质量提升的政策引导力度有待加强,不少服务行业停留在价格竞争、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阶段,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程度有待提升,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优质供给短缺,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关键领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提升。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求,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备,懂质量、干质量的一线工人技能水平不稳定,“设计是高工,生产是民工”的问题加剧了产品质量的波动。
“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是本届政府开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坚定不移地用好质量考核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更好地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该负责人最后说到。
《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06/21/content_3051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