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换新颜 幸福生活再提升
2016年8月,昆明“最大的城中村”——西山区船房社区通过“微改造”实现美丽蜕变,中央及省、市媒体不约而同用了“惊艳”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巨大变化。
而这一年,也注定在昆明城市更新改造的历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也是在那一年,昆明开启了拆除重建加“微改造”结合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以民生为导向,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解决老旧小区多年来困扰居民生活的硬件设施老化和管理落后的问题,是“微改造”的核心。
5年来,周期短、资金投入少、见效快的“微改造”在昆明主城区迅速推开,将宜居幸福新生活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从“微改造”到智慧小区
如果是5年前,在船房社区住了50多年的老杨根本想不到,居住的社区不仅能整洁有序,还能与“智慧”联系上。
船房社区,有着昆明面积最大的城中村,总人口近10万人,常住人口却仅几千人。外来人口多、租住率高,社区管理难、环境卫生差、火灾隐患多,就是船房社区当时的境况。
“微改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造前,西山区相关工作人员将居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汇总。50天之后,小区里原本如蛛网般密布的电线电缆全部入地,用电高峰不再跳闸;老旧水管进行了重新改造,居民不用再守着水龙头抬水喝;胡乱停放的车辆也有序停放,道路变得更加清爽……
去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安全感,社区经反复对比,选定专业公司为整个船房打造“智慧消防”系统,并通过管理房东来约束租客的行为,提升其消防安全意识。“如今,我们社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全市都处于领先水平。”船房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是“微改造”进行的第五个年头,西山区春苑小区、三家巷小区、六合社区等1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持续推进,以马街北路社区为代表的“微改造”再次受到中央媒体“点赞”,居民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微改”出来的宜居新生活
在盘龙区,随着“微改造”项目一棒一棒有序接力、一项项民心工程不断竣工,“微改造”也让多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彻底告别“脏乱差”,重展宜居新貌。
王旗营小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建于1992年的联盟街道王旗营小区,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多年来,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且外来租住户多,加之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内“开墙打洞”“脏乱差”等现象日渐突出。
2018年1月10日,王旗营小区“微改造”工作启动。面对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住人口达3000多户的这个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工程面积庞大,曾让许多人质疑项目何时才能完工。
小区居民杨绍权回忆,几年前,小区里曾经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等“三线”如蜘蛛网般纵横交错,水泥路被乱停乱放的车辆压得凹凸不平,一楼住改商现象严重,小区高层住户房屋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彻底改善王旗营小区环境,盘龙区投资900余万元启动小区“微改造”工作,主要从小区道路、垃圾回收、电动车停放、景观节点、排水管网及“三线”规范等方面进行改造。
两年过去了,王旗营小区“保养”得很好:墙面整洁清爽,小区活动空间比之前更大。深秋的暖阳下,许多老年人聚在一起锻炼、聊天,十分惬意……
从2016年起,盘龙区先后对小庄村、司家营新村和茨坝新村3个城中村进行“微改造”,今年还将有4个小区完成改造,数万居民直接受益。
美丽嬗变赢得民心
官渡区的“微改造”,是从小板桥街道织布营社区开始的。
随着昆明城市进程的加快,官渡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流动人口猛增,随之而来的则是基础设施承载不了人口增长速度导致的缺电少水、居住环境脏乱、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严重……2016年10月,织布营“微改造”启动。当年底,织布营“微改造”就完成了道路整治、交通照明、立面整治、绿树进村等一系列工程,社区硬件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到处就像扯蜘蛛网一样的电线,都重新归置整理入地入箱了。”社区居民说,自“微改造”以后,水足电畅,赢得了民心。
“随着织布营的改造,家园漂亮了,加上文明城市创建深入人心,大家的文明意识大幅提高,文明习惯也逐步养成,让我们的生活更城市化了!”织布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微改造”提升了社区硬件,打造好了织布营的“筋骨”。同时,官渡区还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引导社区健康有序发展集体经济,正探索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的管理路径,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目前,官渡区金马街道、吴井街道曙光小区与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正在进行,将于近期完工。
今年,结合创文工作的推进,昆明市215个老旧小区被列入改造名单,改造面积200万平方米,涉及36364户居民,目前大部分施工已接近尾声。从2016年昆明开始推行“微改造”以来,回看春城5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能清晰地看见:“微改造”让城市美丽宜居,让居民更幸福。(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