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稀老人的“乡愁”:一生抹不去的浓浓花灯情

24.02.2015  13:44

杨美淮表演花灯。五华区文化馆供图

    很多人对家乡的依恋,源于记忆深处打动心灵的某个点,或是真挚温暖的亲情,或是儿时欢快的记忆,或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家乡美食……而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昆明市民间艺人杨美淮来说,这个点就是花灯表演艺术。今年已经72岁的她,依然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活跃着,并通过自费出专辑、办学习班,展现花灯中浓浓的乡里乡情,将这项传统文化传续给后人。

     爱到痴迷的花灯

    1942年8月,杨美淮出生在宜良县北古城乡狗街子村的一户农家,这里是有名的花灯之乡。小时候,杨美淮就对花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大人带她去看演出。她7岁多就跟着父母和亲友学花灯,到了十四五岁时已经能登台演出,跟着乡里的业余文工团到处巡演。细腻的嗓音、苗条的身材和俊美的扮相,还能歌善舞,杨美淮年纪轻轻,在北古城乡就小有名气,受到不少灯迷的喜爱。

    成家之后,杨美淮随丈夫来到昆明。不过,日子并没有一帆风顺。有一天下楼梯时,她一脚踩空,从高处摔落撞伤了腰,落下了腰椎骨质增生的病,再加上之前的眼疾等原因,她不得不辞职。一家六口的生活,靠丈夫的工资支撑太过艰难。杨美淮开始做豆腐来卖。每天四点多就起床煮豆浆、点豆花,白天还要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闲暇之余,她从未放弃学习花灯。攒了点钱之后,她买了一辆自行车。新学曲子时,她就把歌词抄在一张小纸条上,揣在兜里边骑车边唱。突然忘词了,就刹车,停下来把纸条拿出来看一眼,再继续骑车。“即使再忙,唱一会儿花灯就觉得放松点,才好继续努力工作。”杨美淮说。

    辛苦了几年,总算攒下一点积蓄。杨美淮租了一间铺面,开了一家“美淮豆花米线店”,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吃店。随着经营状况好转,她又开了几家分店。

    生活变好了,她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家具一件没添,平时穿着朴素。但却拿出25万元给家乡狗街子村建了1600平方米的“怀骨园文化活动中心”;她还花8万多元购买一辆中巴车和一套音响设备,捐赠给五华区残疾人艺术团;花10多万元购买生活用品送到特困地区……

    把米线店交给子女打理后,杨美淮又把精力放在花灯上。民间很多花灯唱腔都是口授身传的“浪当谱”,老艺人一旦身故就会失传。“民间艺术的价值不可估量,要是失传了就可惜了。”杨美淮开始走访民间艺人。老艺人不懂简谱,她就带着录音机去,请老人唱一遍录下来,回家自己一句一句地学,有的曲子甚至要听上百遍才能学会。学会了之后,杨美淮又回去找老艺人,唱给老艺人听,以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就这样反复学、反复改,最后将“浪当谱”整理转化为简谱,保护和传承下去。

     自费录制6张专辑

    杨美淮喜欢舞台,每年她都会受邀参加很多活动。舞台上的她,是光芒四射的,其花灯代表剧有《跳蚌壳》、《楼台会》、《游春》等。一下台,经常会有花灯迷们围上来问两句好,要个签名。每次演出,她总会记得带礼物给这些同样喜欢花灯的朋友——6张自费录制的专辑。

    这6张专辑,凝聚了她多年在花灯表演艺术上的心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磨练,杨美淮有了自己的演出风格和流派特点。她将传统花灯表演形式和新时期的生活内容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品。光盘中有《新乡城亲家》、《双喜临门》、《青风亭》、《猪八戒》、《和谐盛世春风暖》等节目。从内容上看,有反映昆明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有反映华侨在思念祖国家乡的,有反映养老敬老中华传统美德的……节目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很受观众喜爱。

    “人越来越老,而生我养我的昆明却越来越年轻,我要多走多看。”这是《新乡城亲家》里的一句台词,表达了她对昆明的真挚感情。

    专辑的制作费用可不低。她聘请专业的花灯艺术家、编导、演员、化妆师、摄影师、录音师前来把关,还有后期制作、发行等,仅仅是场地租用费,有时候一个下午就要5000多元,一张光盘动辄花费数万元。

    高昂的成本,杨美淮却不要一分钱的回报。所有专辑制作完成后,都是免费送给灯迷的。“我只希望,更多人能喜欢上花灯。

    杨美淮表示,年纪大了之后精力有限,不可能亲自开班教课。一方面,她用光碟把所学的花灯表演艺术留下来,让有兴趣的市民自学。另一方面,开办花灯培训班,她邀请专业老师授课,把花灯表演艺术传承下去。(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