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咋保护?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昆明王九龄故居说乡愁
论坛在王九龄故居举行 记者 赵伦 摄
海鸥成为翠湖的一道风景,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记者 翟剑 摄
昨日,由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陆军讲武堂、拾翠文化产业集团等共同发起的翠湖文化论坛在王九龄故居举行。省内外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集一堂,通过“讲翠湖故事”,促翠湖文化的发展。
声音
一学者:
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有些名不符实。
张昌山:
云大是翠湖文化圈的一个点,受惠于翠湖文化。
朱惠荣:
珍爱翠湖,留住美好乡愁。
讲故事 清代末“翠湖”才成主流叫法
历史地理学者朱惠荣讲述,原来的昆明在滇池边上,当时是“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翠湖也不叫“翠湖”,叫“翠湖湾”。到了明代,翠湖湾被规划到城内,周边建起了城墙,兴建起柳营、沐氏别墅等官府,翠湖湾成了官府禁地,而其周边“菜圃居其半”,所以又称“菜海子”。有文人觉得这名字俗,称其为“翠湖”,到了清代末,“翠湖”才成了主流叫法。
朱惠荣从滇池湖湾期、人工泻湖期、水陆逆转期、园林培育期、水源干涸期5个阶段,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翠湖环境变迁的沧桑历史。关于翠湖的故事,他还提前准备了一张手绘的翠湖变迁图,可谓一目了然。
谈保护 不能打造成翠湖商业圈
“翠湖是昆明古城边滇池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是镶嵌在昆明城中的绿宝石,是十分难得的自然遗产。”朱惠荣说,翠湖及翠湖文化圈文物荟萃,历史故事丰富,柳营洗马、贡院盛况、明宫残忆、洪化府烟雨、讲武堂风云,深刻影响着昆明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翠湖也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双遗产”的身份。
“以翠湖为核心的翠湖文化圈,内容十分丰富,保护的担子也特别重,要保护山水格局、文物古迹、园林景观、街巷路网、地名称谓、传统风貌。”朱惠荣说,这些都是昆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期积淀的精华,因此,不能改变翠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像一般人工打造的旅游景点、主题公园那样任意改造,搞成“建设性破坏”。也没有必要追求高度商业化,打造所谓的“翠湖商业圈”。
朱惠荣呼吁:“我们要珍爱翠湖,保护好这份自然文化遗产,留住这美好的乡愁,使之为今日新昆明增光添彩。”
促发展 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据了解,王九龄故居已正式成为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办公地点,举办翠湖文化论坛已是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搬入王九龄故居后举行的第三次文化交流活动。
“云大植根于翠湖的文化土壤,先有翠湖后有云大。云大是翠湖文化圈中的一个点,受惠于翠湖文化,举办翠湖文化论坛,就是为翠湖文化圈的建设做出点贡献。”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表示,翠湖文化论坛将成为年度持续举办的文化学术论坛,致力于构建一个深入研究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说想法 老板掏钱保护历史街区
“翠湖周边有云南讲武堂、袁嘉谷故居、朱德故居、卢汉公馆等众多文物单位和名人故居,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如果用一根‘历史文化的线’将其串起来,形成一串璀璨的项链,那将有多迷人。这对打造昆明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昆明的旅游业,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6年前,五华区政协委员对翠湖周边的文物单位、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展开调研和考察时,有委员希望昆明能更重视对翠湖周边文物和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和打造“翠湖文化圈”,让昆明历史文化大放光彩。
在文化论坛上,有位学者称,翠湖原本是自己生长过的地方,却寻找不到乡愁。昆明虽是第一批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有些名不符实。他说,在国外,一些有厚重历史感的街区,老板自愿拿钱出来保护,而在中国,这显得很不可能。“倒不说非要复制国外的模式,但国内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成都的美食街、宽窄巷子,就做成了地标性的东西。”
也有专家学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将名人故居拿出来给文化研究单位作为学术研究中心是一种创新,翠湖文化论坛就是创新机制下开展的活动,将会促进翠湖文化圈的打造。”
云报全媒体记者 赵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