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28.11.2014  11:01

 
  本报讯(特约记者卢永)数着手里的钞票,从城里卖菜归来的农民刘小艳心里充满了喜悦。种了大半辈子玉米的她,去年开始做起了蔬菜生意,到今年已经有相当可观的收入。如今在罗平县,数以百计的农民正在像刘小艳一样品尝着卖本地菜带来的喜悦。而这喜悦,正是罗平县实施“菜篮子”开发工程,大力发展大棚种植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菜园”种植规模小,出菜周期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外来菜一直成为罗平蔬菜市场的主角,居高不下的价格,让居民的菜金增加,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菜篮子”成为罗平县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热区资源,为大棚种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把大棚种植发展作为“菜篮子”开发工程,在政策上扶持,科技上引领,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着力,全县“菜篮子”工程发展劲头十足。

  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开发,罗平各地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纽带,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主体、农民参与的农业开发模式,拉长加宽农业开发的产业链。走进龙王庙大水库旁的蔬菜基地,看到大棚里的小葱、韭菜、香芹、辣椒、朴菜长势喜人,陈守玉夫妇正在打理着自家大棚里待出售的小葱。“前几年了解到本地菜在罗平市场占有额不到三分之一,就觉得蔬菜种植前景会很广,于是就建起了大棚种植本地菜,现在我的大棚已经发展到了70多个。下一步我准备加入合作社,让自己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转向基地化集约式经营。”在罗平,政策支持也为“菜篮子”工程开发添了“一把火”,去年刘启明了解到巴西菇的市场前景好,于是也搞起了巴西菇大棚种植,目前已经发展到50多个。“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可算是领会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窍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市场,少了哪一条腿都走不成路。下一步如果能获得10万元的贷款扶持及家庭户种植补贴,我们将加大实施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搞大棚种植。

  为建设好“菜篮子”工程,罗平县创新机制,采取秸秆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实施种植,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在栽培技术上,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向种植户讲授种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有关知识;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执法监督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对种植户实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农业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