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油菜产业产生裂变效应

20.11.2014  13:07

 
 
  本报讯 (特约记者申思仙)在罗平县,当金黄色的玉米、稻子还有醉红的高粱刚刚入仓,旋耕机隆隆的声音再次唤醒了历经孕育之旅的大地,小春油菜籽的种植忙碌起农民的身影。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一个被罗平当地人称之为“懒庄稼”的油菜籽产业逐渐裂变,成就了罗平的农业观光产业、油脂产业、蜜繁及蜂蜜产业,裂变效应明显。

  老瓶装新酒,传统产业焕发生机。1999年,罗平县第一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小小油菜花被赋予了崭新的文化内涵,人们惊奇地发现,农业也可以这样经营。通过16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让罗平的知名度显著提高,接待游客数量也从1999年的36万人次提升到2013年的138.52万人次,仅2013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3亿元。

  科技作支撑,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油菜籽在罗平的种植历史悠久,为使这一产业更具竞争力,县委政府立足实际,选优品种,推广科技, 与省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平台,积极推广新品种,从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快速过渡到橄榄型油菜,大力推广云油系列、花油系列、云油杂交品种等,产量提高,榨出的油不再是传统的高芥酸菜籽油,菜油的品质得到提升,油枯得到充分利用;从栽培技术着手,测土配方,科学用肥,积极推广使用硼肥,油菜籽的产量从每亩80公斤到现在的200多公斤。推广轻简化栽培模式、机械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油菜籽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腊山街道大水塘居委会大水塘村4组的牟云生家有6亩地,全部种上了油菜籽。“以前种菜籽麻烦,要打塘种,拖沟种,还要点种、分墒,现在种地方便多了,玉米收回家秆都不砍,大型的旋耕机一过,玉米秆就变细埋在土里成了肥料,撒上种子再用小旋耕机翻一遍就行啦。”牟云生说:“只要不出现严重的霜冻雪和干旱天气,一亩最高能收300公斤,如果丰收能有近1万元的收入。”目前,罗平的油菜籽种植已从坝区向山区辐射,面积从1999年不足15万亩发展到如今的80万亩,产量10多万吨、产值近7亿元。

  市场成先导,传统产业丰富扩容。结合产业布局以及大力发展无烟产业、提升生物精深加工水平的要求,罗平县紧紧围绕油菜籽产业大做文章,目前已建成5万吨油菜籽产能生产线2条,3000吨以上产能生产线7条,全县油菜籽加工产能达到14万吨。油菜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养蜂人,年平均接待280个蜂场,蜜蜂4.4万群,全县共有养蜂户3523户,专业养蜂从业人员超过800人,县内有甜言蜜语、罗康、云岭、腊峰等知名品牌蜂蜜,并开发出精炼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和蜂胶等品种30余个系列蜂产品,出产蜂蜜3000吨,产值超过1亿元,销往广西、贵州、广东、上海等地,深受顾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