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本报记者 涂序波
“十二五”期间,我州倾全州之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描绘好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使“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名片熠熠生辉,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仅旅游一项,全州累计实现收入1260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不争的现实。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州坚持依法治湖,流域环境执法得到切实加强;强化工程治湖,截污治污项目持续有效推进;深化科学治湖,规划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全民治湖,形成群众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完善责任机制,网格化管理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洱海水质累计30个月达到Ⅱ类,总体稳定保持Ⅲ类,超过“十一五”期间Ⅱ类水质月份总数9个月。
在洱海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州先后完成了22个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确保了饮用水安全;编制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两高司法解释”和新《环保法》,有效预防了企业偷排、漏排;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把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
“十二五”期间,我州实施了140多个重点减排项目,至2015年,有5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核查核算,50个项目投入运行,14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124.81公里,处理生活污水5157.38 万吨,日均处理污水达到14.13万吨,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州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已有州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生态州、县市、乡镇创建扎实推进,州级生态村创建遍地开花;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切入点的环境整治活动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质量改善惠及乡里;全州已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4家,省级“绿色社区”24家,省环境教育基地3家;环保宣传教育形成浓厚氛围,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我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建设法规及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了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环境监管执法体现了公正、严厉、快速,五年来,全州共征收排污费6384万元,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环境信访得到及时调查处理和反馈,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真正起到了威慑作用。
五年的努力成果有目共睹,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已经形成。
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专程到大理视察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乘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的东风,“十三五”期间,我州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统筹污染治理、总量减排和风险管控,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到2020年,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省要求,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持续提升,环境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力争实现建成国家级生态州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目标,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