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绘制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路线图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意见(2017—2030年)》。意见明确,我市将按照“523641”的总体思路,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思路:“523641”
创新中心建设将从昆明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按照“523641”的总体思路推动。即找准科技创新资源核心区、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科技开放合作引领区、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和科技创新成果辐射区的战略定位(5个区的战略定位),持续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个持续的战略支点),按照每5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步骤稳步推进(3步走的战略方针),通过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创业动力,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研发能力,着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合力,着力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形成若干创新产业,着力构筑开放创新格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6个着力的战略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改革推动和政策支撑、财政保障和社会投入、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4个强化的战略保障),把昆明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个战略目标)。
时间表:2020年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构架基本达成
按照每5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步骤,到2020年,大力引进和集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顶级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等创新资源,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机制为核心的国际技术转移机制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强,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架基本达成。
2025年,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初具规模。2030年,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措施:着力推进6大任务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创业动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力促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式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园区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建设“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信息产业创新研发中心”等 6大创新研发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领示范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昆明市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联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实施国际人才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600名以上。重点培养造就50名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领域领军人才,打造100个掌握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各类国际化人才交流10万人以上。
构筑开放创新格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建成国际科创合作机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2-3个。构建开放共赢合作机制,构建长效国际科技合作机制3-5个,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公共信息平台1个。提升对周边的科技辐射能力,在昆或周边国家新建10个以上国际科技孵化器、联合研发机构、科技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力争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个,新建1个技术产权交易平台。
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形成若干创新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着力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和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到2020年营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从功能部件配套到整机生产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拓展新材料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化技术与成果。高原特色农业力争建设规模化种养殖集约化产业基地,开展标准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以创新为荣的科学价值观,2020年全市公民科学素养提升至11.17%。 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构造“政产学研金介人”的知识产权创造格局。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促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深度融合发展。(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