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6.12.2015  13:52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阶段,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我省发展形势,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奋力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妥善应对连续干旱和鲁甸“8·03”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局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突破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桥头堡建设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灾后恢复重建有序展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加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世情、国情、省情认识,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发展思路更加完善,发展举措不断创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总体有利于我国发展进步,但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我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明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机遇难得,将逐步从内陆边缘地区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短板就是重点。我们必须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谋定后动,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破难题、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切实增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奋勇争先,不断开拓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一)“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我省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实现“三大战略定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作出了全面部署。今后五年,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在已经确定的目标要求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经济年均增速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升,双向开放、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开放型、创新型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脱贫攻坚实现新胜利。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现行标准下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新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高原生态湖泊水质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各方面制度建设实现新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创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协调是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

开放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国际合作和国内区域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新格局,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共享是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省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省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面对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我省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必须把跨越式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构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依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网络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依靠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保持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增速,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一)培育跨越式发展新动力。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抓好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打造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消费为重点的提升型消费,努力开拓消费新领域,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在重点城市加快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投融资保障等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强化环境营造。

(二)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打好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把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建设互联互通的路网。加快建设出省出境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骨架网和水运通道,建设好滇藏通道,加快解决省内3个州(市)和经济、人口大县不通高速公路的问题,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州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加快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积极参与推进泛亚通道公路、铁路和水路建设,努力实现国际运输通道互联互通,初步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初步建立起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广覆盖的航空网。打造昆明长水国际枢纽机场,加快建设干线、支线、通用机场,形成以昆明国际机场为核心、干支线机场为支撑、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机场体系。构建国际、国内、省内三级航线网络,重点开辟昆明至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北美洲、澳洲、非洲的洲际航线,实现从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跨越。

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的能源保障网。继续抓好以水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加快建设高效安全电网,继续打造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构建云电云用、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协调的安全能源体系。依托中缅油气管道,以石油炼化基地支撑中缅原油管道的规模化,实现原油通道的常态化。加快省内天然气网络及场站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枢纽。

建设高效节约的水网。加快滇中引水及配套工程建设,推进水源工程网、城镇供水工程网、农村供水工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污水处理网、城市雨水管网、综合管廊、智能化系统等建设,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建设高速共享的互联网。对接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三网融合”,构建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信息交换中心。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适度规模、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管理,依法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强高原粮仓,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我省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经作优势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专业村镇,加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互联网等新商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农业品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行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四)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坚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新路子,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推动我省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二〇二五》,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集聚、自主创新和战略合作,在做大增量中调优结构。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有序推进清洁载能产业、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云南品牌。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品牌营销,规范旅游市场,建设旅游强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健康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突出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发展农村特别是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服务业,增强县域中心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促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省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农业、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城镇化建设、公共安全和健康、防灾减灾、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领域科技创新,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水平,支持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高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入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六)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我省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推进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推进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的规模和比例,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构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稳定的地方支柱税源。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投资、信贷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联动。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在我省增设分支机构,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并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强化地方金融风险监管,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七)提升省域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职责。

稳定政策基调,完善省域财税、金融、产业、投资、土地、环保、消费、价格等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可预期性和透明度。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坚持区域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增强沿边与滇中、农村与城市、民族地区与其他地方协调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更高层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围绕建设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培育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核”,就是全力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一圈”,就是加快推进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和红河州北部地区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重点开发新模式。“两廊”,就是顺应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优化我省城镇发展、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走廊与各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三带”,就是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等基础设施,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加快形成沿边开放经济带;沿澜沧江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省绿色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试验区,加快培育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沿金沙江加强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清洁载能产业、特色旅游业、生态环保、开放平台、市场体系和城镇建设,加快培育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六群”,就是在发挥滇中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促进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等城镇群有序发展,形成多点支撑我省发展的格局。

(二)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加快曲靖、玉溪、楚雄、蒙自四市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山坝结合、特色鲜明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使滇中城市群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区域。支持大理、昭通等其他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州(市)府所在地市(区)、县级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发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撤县设区、设市。推动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停车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州(市)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突出特色、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工业经济强县,鼓励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发展条件。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坚持产村融合发展,点、线、片、面结合整体推进,着力实施产业提升、村庄改造、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公共服务、素质提升、乡村治理“七大行动”,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各族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富民强滇重大部署的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行动,汇聚发展力量。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和世情、国情、省情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特别是边境、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社会文化组织培育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推进高原体育基地建设,增强人民体质。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支持民营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巩固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版权保护。

增强云南文化影响力。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打造云南文化品牌。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重大文物、古村落和民居,加强档案文献保护和利用,振兴传统工艺,繁荣地方戏曲,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云南文化走出去。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大力宣传云南新形象。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云南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

制定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民爆、电子信息、有色及稀缺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军工科技服务等军民融合产业,提升军民融合层次和水平。

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窗口,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建设美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镇规模,尊重自然格局,依托高原地貌、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构建形态和功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建设。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落实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推动滇中等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制定和实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国家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强资源整合,争取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建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加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保护。

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三)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科学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煤层气、页岩气。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以电力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省工作。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发展电动车产业。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扎实推进国家低碳试点省以及低碳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工作。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崇尚勤俭节约,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

(四)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加强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五)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建设以青藏高原南缘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高原湖泊区和其他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为核心的“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发挥多重效益,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退耕还湿,加强草原保护。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加城乡绿道,倡导绿色休闲。

加强水生态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重点的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范淡水养殖,严格入河(湖)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对出境跨界河流环境安全监测。

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围绕辐射中心建设,把扩大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双向开放重要门户的作用,提升服务内陆省(区、市)走向南亚东南亚的能力和水平,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滇印滇缅合作以及同越北老北合作机制,务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强双向开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旅游、金融、矿产勘查开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周边华侨华人的联系,厚植与南亚东南亚合作的社会基础。积极开展与周边各国、欧美日韩友城间的高层互访、经贸往来、民间交流等活动。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市场对接,深度开展资本和产业合作,借力流域腹地强化向西开放支撑。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文山—百色跨省(区)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滇沪、滇粤、滇浙等省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川渝黔桂藏等省(区、市)合作,借力周边省(区、市)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

深化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合作发展。

(二)加强开放载体建设。支持滇中新区加快发展。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瑞丽、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强化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探索建设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园区。

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省内干支线机场,发展壮大临空经济,打造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

(三)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办好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打造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多边外交平台、经贸合作平台和人文交流平台。

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港澳地区、国际机构、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滇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努力成为执行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合作框架的组织机构常设地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常驻地。争取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协调中心、铁路联盟秘书处等合作机构落户我省。

积极引入国内外重大赛事、品牌展会、国际峰会、高端论坛等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型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滇以创新论坛等交流平台。引导主流媒体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对外服务平台,打造区域性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医疗服务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扎实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促进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加强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四)推进与周边省区、国家设施联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丝路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等支持,推动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外接南亚东南亚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建设。

依托节点城市、口岸城镇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大宗货物中转物流、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等各类物流服务,加快形成与周边各国通畅便捷的口岸通道和物流体系。

(五)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加快构建沿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和规则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招大引强工作,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合作,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优势制造业,加快推进国家重大资源型产业基地、面向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推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平台和营销网络,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新样板。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创新通关模式,推动区域性一体化通关,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模式,健全外来投资跟踪协调服务机制,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推进幸福云南建设

贯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在跨越式发展中增进人民福祉,让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省最艰巨的任务。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下军令状,采取硬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提高扶贫实效。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实现全面脱贫。

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落实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片区脱贫攻坚。聚焦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和整族为单元,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促进区域整体脱贫。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建制村的脱贫步伐。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新的资金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增加扶贫贷款规模,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以县为平台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脱贫工作责任制。建立“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体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强化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改进贫困识别、动态监测、评估考核和退出机制,建立农村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改进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顺应各族群众对公共服务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对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三)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公平原则,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支持迪庆、怒江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规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全覆盖。办好特殊教育。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和专业。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四)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统筹人才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群体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五)实施城乡居民增收工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

(六)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省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落实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积极推进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统筹。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七)实施健康云南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全力推动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八)实施人口均衡发展工程。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开展“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不让老实人吃亏、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落实“七个大力培养和重用”“七个坚决调整和不用”要求,选好用好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突出抓好藏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党建,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高校、国企、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队伍建设。继续选派好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第一书记。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更好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识和力量。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充分激发各族人民建设云南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各民族和海外同胞大团结、大联合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相协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结构满足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法治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搭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和在一线创业的政策体系。

(四)切实加强法治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依法治省全过程,确保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加强依法执政。严格执行宪法法律,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政绩考核,提高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抓好党建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地方立法。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做好民族自治和设区市地方立法工作,注重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增强地方法规规章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促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行为,推动司法公开民主,保证司法公正,规范和强化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

推动全民守法。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执行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加强地震、地质、气象、生物等自然灾害防治,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战略。深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和平安边境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建边治边的工作机制。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坚决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大好局面。

(六)强化“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实机制。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自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本建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分解细化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蓝图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艰苦奋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共同夺取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商务厅开展与民营企业“一对一”法律帮扶调研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云南省省级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