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首次详解新经济内涵新旧动能可形成混合动能
李克强表示,要抢抓机遇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挖掘新的“第一桶金”。
3月16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这里答中外记者问。
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中国经济走向。李克强表态,中国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会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中国新的动能正在生成,且超出预期。
“新动能”、“新经济”无疑是今年两会最热的名词。“新经济”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称,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并详解“新经济”内涵。李克强还强调,要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
首次详解“新经济”内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颇受关注的是,首次在官方文件里提到“新经济”,报告称“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在此次记者会上,李克强首次详解“新经济”的内涵。
李克强说,要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第一产业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
在今年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在强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时,首次明确提及“新经济”。李克强称,“过去我们的政策主要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就地扩能,现在要提升政策的‘边际效益’,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
在两会期间,“新经济”也成为热议名词。李克强在参加重庆团审议时强调:“我们发展新经济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说到处都有机会。”
李克强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互联网等方面,已和一些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抢抓机遇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挖掘新的“第一桶金”。
他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经济、农业界委员时,半个小时讲话,8次提及新经济。
事实上,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在发力培育新兴产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国务院及国办发布的专门针对具体产业的文件多达几十个,其中的重点包括医药、大数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及农村电商等;另外出台了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文件。
省市县一级地方层面,更是相继出台地方版的文件方案。互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均成为地方政府热追的香饽饽项目;地方创客空间也遍地开花,创业也成为全民风潮。
新旧动能与混合动能
除了阐述“新经济”的内涵,李克强还提到“混合动能”。
李克强称,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样的路,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很多先例可寻。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
2016年初,李克强在宁夏调研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时,强调了新旧动能转换。李克强从企业的老车间走到了新车间,他评价“你们对传统产业进行颠覆性改造,让铸造产品由原来的‘傻大黑粗’变成现在的‘窈窕淑女’,可以说是‘黑白分明’、‘新旧两重天’。”
2015年,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均在摸索。也有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筛选项目,把低端产业挤出去,再引进高端产业,比如全国各地一窝蜂地建设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产业园。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不能喧宾夺主。
2016年初,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中国产业升级不应断层,要注重工业的原生动力,中国的产业升级必须是“基础广泛”的升级,既包括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也包括现有工业向更高技术水平、更高生产率和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转移,但后者尤其重要。
路风认为,尤其当“互联网+”扩展到工业领域时,产业转型和创新的主导者,不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工业企业,“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他指出,中国许多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以新的产业代替旧的产业,典型地反映在“腾笼换鸟”式的思维上。
殷兴山今年也提了关于扶持制造业企业的相关议案,他提到,针对当前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建议适当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将当前制造业17%的增值税率下调1-2个百分点;对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将其增值税率下调3-5个百分点,使制造业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上,李克强也提到,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义。像我们现在要推动去产能,就涉及到重化工企业,很多这样的企业用人过多,需要把富余的员工转岗,而新动能发展起来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他还表示,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