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次生灾害防范组组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

16.10.2014  19:34

景谷“10·7”6.6级地震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集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技术单位负责人,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李连举副厅长星夜兼程到达灾区,率领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和专家在震中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

10月8日、13日、15日,受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委托,次生灾害防范组组长、省国土资源厅李连举副厅长,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焦点访谈》栏目、普洱电视台的采访、专访,就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10月8日,省国土资源厅李连举副厅长在震中永平镇视察地震灾情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指出此次地震与鲁甸6.5级地震相比,虽然震级高、但人员伤亡小,主要原因为:

一是景谷震区地质结构相对稳定。震区临沧花岗岩出露面积大,分布长达百余平方公里,地质结构较为稳定。鲁甸震区断裂发育、纵横交错、岩石破碎,地震破坏性更强。二是景谷震区地形相对平缓,震中永平镇是一个平原“坝子”,周围山也不高,地形平缓,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不明显。鲁甸震区地形切割深,山高、坡陡、谷深,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十分明显。三是景谷震区特殊的木结构房屋抗震效果明显。当地木材丰富,民居多为穿斗结构的木质框架,框外再砌土墙或砖墙,框架结构严密、不易震垮,且木结构对墙体形成了有效阻挡,因而震区外墙都是往外倒塌。鲁甸震区多为土冲墙,无木框架,墙体向内倒塌造成的伤亡较多。四是景谷震区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4.6%,使坡体更稳定,山体崩塌、滑坡的情况不明显,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不多。鲁甸震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植被较差,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灾害较多。五是景谷震区的群众防灾意识较强。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培训和演练较多,百姓防灾意识较强,地震来临时逃生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强。六是景谷震区的人口密度较低,为48人/平方公里,村落稀疏,尤其是山区人口稀少。鲁甸震区的人口密度达265人/平方公里。

李连举副厅长还就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共计投入181人、8台无人飞行器、32台车辆,1台露营车,1台流动餐车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派出由省内4个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及武警黄金十支队等6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6个野外排查工作组,在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工作。截止10月16日,共排查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37处,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78处,新增点占总数的23.1%。

在次生地质灾害防范方面,一是地震、降雨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震中群众不要返回家中取东西,以免余震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新的伤亡。二是国土资源系统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行人和车辆在通过上述路段时,要先观察,然后快速通过。三是景谷县植被发育,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居住在陡坡下、沟道边、沟口的群众要特别注意在余震和强降雨情况下突发的隐蔽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照片1  李连举副厅长在景谷县永平镇震中接受中央电视台

新闻》栏目组采访

照片2  李连举副厅长在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景谷“10·7

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采访

照片3  李连举副厅长在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景谷“10·7

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普洱电视台的人物专访

照片4  李连举副厅长在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景谷“10·7

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普洱电视台采访

来源:云南省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