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全美丽的新家园——鲁甸6.5级地震一周年再访灾区

03.08.2015  18:59

    龙头山、包谷垴、纸厂……去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这些地方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命令!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迅速有力有序推进。

  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灾区,看到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重建家园的进展较好,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和决心感染着记者。

  建成美丽安全的新家园正成为灾区干部群众的重建目标,这片曾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正在发生变化,迎来重生。

   规划

  “早日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安全美丽的新家园。”记者从云南省住建厅了解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给予灾区人民关心厚爱,对救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从顶层作出安排部署并给予大力帮助支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推进。

  去年8月3日,鲁甸突发6.5级地震,波及昭通市鲁甸、巧家、永善、昭阳和曲靖市会泽5县区,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31.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房屋倒塌和损坏17万户。

  灾后恢复重建实施6大工程109个建设项目3195个工程项目,总投资274.6亿元。按照部署,今年全面完成民房恢复重建,明年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2017年全面完成生态建设。

  据介绍,恢复重建中,房屋倒塌或损害严重需要恢复重建的,每户将补助4万元,对特困户每户再增加补助1万元,一般修复加固的每户补助0.5万元。

  目前,云南正全力统筹组织并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结合实际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设立村级质量安全监督员制度,适时开展巡查、抽查,有效保障恢复重建工程质量。

  昭通市市长张纪华说,建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设立村级质量安全监督员,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基本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购置、施工、竣工验收关。“昭通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快灾后重建进程,民房恢复重建快速推进,其他工程统筹实施。

  截至7月30日,整个灾区民房修复加固177860户已完工177054户;民房重建80868户已开工79754户,竣工64841户,已入住51609户。民房集中重建点79个,已开工78个,其中竣工23个。其它项目正有序推进中。灾区目前到位重建资金逾90亿元。

   安居

  “比旧房好多了,柱子、圈梁都有,住这样的房子安心。”刘凤益新家是二层小楼,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厅堂墙壁上用多个心形图组合绘成爱心树图案。“这是我儿子画的,说是要记住各界的爱心。”刘凤益说。

  按照规划,刘凤益从山脚搬到鲁甸县火德红镇平坝子安置点。平坝子安置105户受灾群众,采取统规自建,政府统一规划好后,农户自己投工备料建设。记者看到,安置点是统一形制的几排砖混小楼,一些农户在进行装修等工作。

  “政府补助4万元,贷款3万元,向亲朋借点,总计10多万元就建好了。”刘凤益掰着指头。今年春节前,他搬入新居,现正计划着打工、发展养殖业。“未来我有信心。

  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说,90户已入住平坝子,下月底前可全部入住,目前正实施后续工程。截至7月31日,全镇民房恢复重建5692户中开工率达99%,完成主体工程的5046户。

  火德红新集镇建设工地大部分房屋主体完成;会泽县纸厂乡新发村安置点50户已入住,剩下的8户最近可封顶;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新区集中安置点,道路泥泞,施工车辆缓慢行进,施工人员紧张进行砌砖、封顶等工作;巧家县老店镇尹武安置点,70多栋二至三层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中,路面等施工已完成,街边的太阳能路灯引人注意……

  灾区许多重建房屋完工入住,后续工程加紧推进,灾区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鲁甸县县长张雁说,鲁甸修复加固户全部竣工,民房重建户开工率逾98%。“目前民房重建进入最后扫尾冲刺阶段。

  重建中突出推进民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工程恢复重建。民房恢复重建为重中之重,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法、一户一人、户户落实”的方式,做好宅基地落实、补助资金兑现、贷款落实等工作,加大集镇和集中安置点民房统建、特困和特殊散户民房帮建力度。

  “民房等重建工程就是民生工程,是良心工程,不能建成豆腐渣工程。”云南建工集团小营新区项目经理周国富说。从3月进场以来,项目管理团队和施工人员就秉承质量安全上的理念。

  小营新区是个统规统建项目,8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主体建设。施工方以百年大计的要求,严格技术标准严把质量关。周国富说,施工中班组进场要做技术交底,技术员跟踪检查工序。“原材料要把关,质量检查上有班组自查、管理人员检查、监理再查。”据介绍,政府的质量监督部门也派人驻场检查,还有第三方质检部门介入。

  像小营新区项目一样,在灾区,各项建设项目都严把质量关,保证建设一个安全的家园。云南省住建厅表示,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民房重建指导图集、民房重建质量安全技术指导意见等,对户型、建房技术、抗震设防进行具体指导。

  截至目前,昭通市民房修缮加固工程全部竣工,69029户民房重建开工68157户,竣工55117户,入住46750户;46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动工,完工23个。张纪华说,恢复重建启动以来,重建规划项目抓紧实施,政策兑现及时到位,民生保障全面落实,各项重建工程有力有序推进,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震中

  老街大批房屋废墟被清除,土地平整完毕等待开建新居;板房学校被拆除,新教学大楼基本建成正进行室内装修;工地上施工机械轰鸣不已……

  一年前,震中龙头山还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垣断壁。如今,这里已然改变,当地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和意志感染着每一个人。“一年来,大家日夜奋战就是要把龙头山建成安全美丽的新家园。”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说。

  地震造成龙头山镇556人死亡,28人失踪,1500余人受伤。一年来,龙头山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恢复重建有序推进。

  灰街子片区曾是灾区最大的帐篷安置点,高峰时有帐篷700顶左右。这里现已是统规自建房和保障房建设工地,帐篷被拆除分散安置在周边,等房屋建成回迁。记者看到,保障房是几栋6层高的楼房,已拔地而起,在统规自建区域,有的农户正在开挖地基,有的正为一层封顶。“国家给4万元,贷了点款,加上积蓄,建成2层半的小楼问题不大。”经常在外跑工程的村民邵发庆很有信心。

  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说,保障房由政府委托建筑公司建设。统规自建民房已完成地基划拨并启动建设。“统规自建房为框架结构,每个宅基地50平方米,设计2层—3层,8月底前一层可全部建成。

  龙头山集镇恢复重建分新老两个片区,拟安置群众2278户。目前,民房已开建1487户。记者在新片区看到,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板房学校已拆除,进行土方回填,将划拨宅基地。

  李善云说,龙泉中学教学楼、图书中心等和镇中心校教学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龙头山镇中心卫生院项目已完成钢架吊装和板面浇筑,正进行墙体施工。“这些项目预计8月底完工。

  昭通市表示,努力把学校和医院等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264所学校开工137所,竣工4所,确保8月底前消除板房学校;331个卫生项目开工119项目,其中27个板房医院全部开工。

  “大会小会群众会,坝区山区全部跑。”李善云说“看着龙头山发生的变化,觉得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包保

  “青瓦暖墙褐红门”是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村民李怀跃家两层新楼的特点,引人注意的还有墙上贴着的“八包八保”民情联系卡,上面写着县文联党组书记雷文武的职务、电话和结对户李怀跃的电话、家庭情况等信息。

  “雷文武常来我这里了解情况,指导建房,帮助解决一些困难。”李怀跃的房子已建好入住,一楼铺面以一年6800元的价格出租,他对雷文武的工作印象深刻。

  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中,建立健全了多项工作机制。其中,“八包八保”责任制要求市主要领导挂钩受灾县区,其他市县领导包保到受灾乡镇,市级单位直接包保到户,灾区各级干部深入灾区一线、驻村入户。

  昭通市去年9月份发出该项工作通知,要求落实包矛盾化解、保社会和谐,包项目建设、保恢复重建等“八包八保”工作责任制,做到重建工作不结束,包保工作不脱钩、相关责任人不脱责。要求干部深入一线掌握实情,帮助包保村(社区)进一步理顺重建工作思路,破解重建难题。

  走入灰街子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的板房办公室,墙上贴着八包八保要求等十分醒目,恢复重建进度表记载着每户村民的包保干部、房屋动工时间、建设进度等情况。

  鲁甸县委党校包保灰街子,党校职工包保灰街子受灾户。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党校常务副校长赵宗平说,“抢险救灾阶段我们能让群众能及时找到组织,稳定大家情绪,协助安置群众。重建阶段,物资调运、建材质量、设防要求等都要联系对接。

  据介绍,重建户进行挖基坑、放线等步骤时党校职工要到现场,每一道工序验收也要和其他方面共同把关签字。“要对百姓负责,不规范不签字,签了字,责任就是终身的。

  昭通市市长、巧家县委书记都挂钩巧家县包谷垴乡,并多次到此解决问题。乡党委书记何锡华说,市县36个干部挂钩包保包谷垴,包保挂钩干部和党员在集中安置点成立10个红旗社区22个临时党支部。“他们是受灾群众的亲人,不但帮助解读政策,还解决实际困难,起到了主心骨、桥梁和保障作用。

  据介绍,昭通市在地震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112个,创建“红旗社区”57个,2861名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进行恢复重建。张纪华说,市级四班子主要领导挂钩4个受灾县区,全市33名厅级干部挂钩到16个重灾乡镇。“八包八保”责任制中市级109个单位,全市11440名干部包村包户。“广大基层干部和包保干部长期蹲点在一线,加班熬夜、连续作战。

   希望

  又到花椒收获季,鲁甸地震灾区空气中飘着花椒的香气。

  花椒是鲁甸等地的支柱产业,去年地震时,许多群众就因为采花椒而躲过一劫,花椒树也因此被许多群众称为救命树。如今,在龙头山镇漫山遍野的花椒林中,许多群众又开始收获新一季的花椒。

  在龙头山镇光明村老街子安置点,房子已建成交付,安置点中间专门修建了个广场。李善云说,广场也是花椒交易市场,供当地群众和外地客商收购交易,许多住户的铺面也会派上用场。“毕竟还要靠产业支持发展,而花椒是我们着重要打造的重要产业。

  沙坝回笼湾安置点已竣工,二楼窗子上还点缀着当地出土的文物银板仿制品,上面有两条鱼的图案和招财进宝四个字。据介绍,这里以后将结合历史文化开展旅游接待、农家乐等产业。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昭通市表示,用3年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设施提高、生态改善、经济发展”。 

  张纪华说,今后将继续推进居民住房建设等各工程,推进特色产业科学谋划和灾区经济转型发展,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

  光明村村民魏国军春节前就搬进了两层楼的新家中,楼下面对花椒交易市场的3个铺面已出租了1个。“在政府和各界的帮助下,住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有洗手间、厨房等设施的楼房,未来要好好谋划,有信心过上好日子。

  在龙头山镇政府旧址,残垣断壁依然如故,这里计划建成地震遗址公园,供人缅怀和纪念。看着废墟,唐正云不禁一阵抽泣。“那么多亲人在地震中逝去,我们活下来的人如不把家园建设好,怎能对得起他们?

  龙泉社区谢家营盘64岁的老人谢维礼在地震中失去女儿等六名亲人。如今,他家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即将建好,国庆节前就可入。“人死无法复生,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也还是要好好生活。”他说。

  在进入龙头山镇公路旁石水牛观景台上,有一个整体形似当地地貌的雕塑,在雕塑中间的裂缝处嵌入了些植物,碑记中说“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丛生的草木从视觉上把断裂的雕塑重新连接,象征着治愈和重生。

  鲁甸地震灾区,正走向重生。(完)(新华社记者王长山、白靖利、庞明广)

编辑:刘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