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施三策助职工脱困 大数据精准识别
“一对一”结对 五级网络发力 大数据精准识别
云南红河施三策助职工脱困
十八个月减少困难职工一万五千多人
本报讯 (记者陈昌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党政工紧密携手,着力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2017年初,该州工会系统建档立卡的城市困难职工家庭有9918户,涉及困难人口24795人;经过18个月的艰苦努力,截至2018年7月31日,减少困难职工家庭6342户、15274人。
“全州党政领导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构建帮扶困难职工‘五级网络’,全州各级工会多种形式精准识别——这是三个关键因素。”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普菊红说。
红河州帮助困难职工解脱困的这三策,有其来历。
据红河州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杜磊介绍,早在1998年,州总工会提出全州县级领导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建议,后来报经州委、州政府同意,在全州推行这一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一位领导干部帮扶一户困难职工,被帮扶的困难职工不脱困,该领导的帮扶不脱钩。”杜磊说。
据悉,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四任州委书记都很重视,带头结对帮扶。三任州总工会主席坚持不懈抓落实,推动落地见效。
2003年,州总工会在总结县市工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文建设帮扶困难职工五级网络。五级网络由州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县市分中心、乡镇援助站、社区分站、企业(单位)援助点构成,其特色在于双向互动,一方面从州上开始逐级联动,直至最末端援助点,直接作用于困难职工身上;另一方面,从援助点开始,逐级将困难职工的“痛点”反馈到州上。
“这个网络既承载了对困难职工物质方面帮扶的‘物流’,也承载了各级工会及时了解困难职工情况的‘信息流’,发挥了精准把握困难职工‘痛点’的作用,确保精准施策。”杜磊介绍。
为了精确识别困难职工,红河州总工会除了充分发挥五级网络作用及进行传统的入户调查以外,还利用政府管理部门的大数据,积极创新识别方式。
“困难职工脱困工作的前提要精准,红河州各级工会对困难职工的精准识别,靠的是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到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识别系统。”红河州总工会副主席杨春锡说,各级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如交警、住建、社保、教育、卫计等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建立了通畅的工作沟通机制。“这些政府部门所提供的信息,数据翔实、事实充分,对精准识别困难职工发挥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