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石屏县:小豆腐长成大产业

05.01.2016  11:35

 
  “水点琼浆天下奇,火烧豆腐云外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屏豆腐,不仅是云南最具乡土味的美食,也是响当当的文化旅游名片。

  然而,传统的“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生产模式,让石屏豆腐的发展已难以为继。

  引进省级豆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制定地方保护条例,为豆制品产业发展护航;成功申报“石屏豆腐、石屏豆腐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针对生产豆腐皮时产生的废水,建设专业化污水处理厂……

  短短两年时间,石屏县吸纳分散的豆制品加工户集中入园,使豆制品生产从“小、散、弱”状态,使小豆腐成长为产值十多亿元的大产业。

  园区聚集、产业聚集,豆制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传统农业县的转型升级攒足了后劲。县委书记、县长李红芬说:“石屏豆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们不能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过穷日子,要以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促进食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 集约发展

  “石屏不是大豆产地,主要的消费市场也不在这里,但石屏豆腐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特有的‘酸水’。”68岁的卫汉骞研究石屏豆腐多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据他介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石膏卤水点豆腐工艺,石屏采用古城里方圆0.75平方公里内的天然地下水作为凝固剂,制作出的豆腐鲜嫩爽滑、营养丰富,“酸涩难喝的井水竟然成就了石屏豆腐独一无二的品质,石屏人都爱说‘吃肉不如吃豆腐’。

  据续编《石屏县志》记载,在鼎盛时期,石屏有1941家生产作坊、6000余人从事豆制品生产,产量达到5万多吨,每年消耗黄豆12万吨,一度是全国第二大县级黄豆集散地。然而,小、散、弱的格局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导致市场低迷,有商家自嘲,“做豆腐只能保本,靠豆渣养猪才有利润。

  传统产业要持续发展,老字号品牌要焕发青春,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09年,石屏县编制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确定“一园三区”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形态。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195.74公顷,包含城北豆制品产业区、城东豆腐加工区和宝秀加工制造区。城北松村豆制品加工区主要布局豆制品加工、生物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城东豆腐加工区布局豆类制品加工企业;宝秀加工制造区则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和原有工业基础,主要布局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泥炭化工等生产企业。

  来到建设面积335亩、总投资2.75亿元的松村豆制品加工区,7万平方米的蓝色标准厂房依山势错落有致,豆浆的香甜气息弥漫在四周。目前,已有200多家生产户组团25家企业入驻园区生产,入驻率达100%。

  “围绕一张豆腐皮,建设一座园区。”在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浩看来,这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资金、设备、专业人才、信息迅速聚集,“就是把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企业引进园区,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

  转变职能 放水养鱼

  “头两年的租金、物业管理费等可获减免,粗略估算每年能省下30万元,为啥不来?”石屏县花腰豆制品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四有的话一语中的。眼看政府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他抢先入驻园区。

  “产业园区也是推进政府转变职能的试验田,”副县长许浩介绍,为建立健全园区要素保障机制,石屏县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配套文件,对园区的土地征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企业入园标准、园区运作管理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坚持放水养鱼,激发园区活力。从2014年起,石屏县在园区内形成的财政收入中,预算安排县级收入中的30%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企业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属县级收入部分,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县政府拿出500万元财政资金,与银行合作设立“助保贷”,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2013年,石屏县成功申报“石屏豆腐、石屏豆腐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保护地方品牌提供了法律武器。帅虹豆制品厂厂长吴勇感慨,“包装上小小的地理标志,能让每包15克的豆腐干增值0.2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0月1日,由石屏县起草的石屏豆制品产业发展条例,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实施,为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企业亟需的,千方百计做好服务;企业没想到的,换位思考计预先谋划。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公租房、豆制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园区功能日臻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已成为企业的聚集区、创业发展的大舞台、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许浩表示。

  激发活力 创新发展

  产业入园集聚发展,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石屏县花腰豆制品工贸有限公司的全封闭厂房里,3台直径7米的巨型风扇在厂房上空不停转动,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技术工人熟练地用竹竿将凝结的豆浆膜揭起“晾晒”。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大风量快干节能技术,豆腐皮成形时间缩短了3成,“生产不仅不再受天气因素制约,也充分保证了安全卫生。”持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企业也因此跻身我省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石屏第一家取得了出口食品生产资质,与上海左妈熟食、上海三林等中高端食品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按照传统工艺,豆腐皮制品的生产需要10多个环节。在石屏县明坚豆制品公司,热腾腾的豆浆注入操作台后,沿着19米长的生产线缓缓流动,从传送带上返回时已经成了一条条金黄的腐竹。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将传统生产技艺与先进的生产设备相结合,保证了质量的同时还扩能提质,让豆腐皮制作“回归本真、鲜香新生”。

  如今,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发优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园区加快向“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迈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预计实现产值8亿元,全县豆制品预计实现产值13亿元。该县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把豆制品打造成为产值突破30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豆制品集群产业区。

  本报记者 李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