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多措施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06.11.2014  21:21

十二五”以来,红河县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升级畜牧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使肉牛产业逐步成为全县农民增收活跃的亮点产业之一。
2012年10月全州节粮型畜牧业工作现场会及2013年12月全国南方小黄牛高档肉牛生产及品质鉴定会在红河县隆重召开。2014年上半年,红河县肉牛产业稳步发展,全县有牛存栏50头以上的12户,全县牛存栏87381头,肉牛出栏14427头,同比增长4.5%。

一是优化环境,出台扶持政策。出台了《红河县农林产业扶持政策及考核奖惩办法》,制定了《红河县畜牧业发展规划》。鼓励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凡在红河县新建投资养肉牛100头以上及其它特色养殖一次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规模经营主奖励1万元至5万元,仅当年新建有效。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州级标准化示范区(场、基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同时获得多级奖励的,以最高级别标准给予奖励)。政策的出台,为加快肉牛产业建设步伐,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是明确目标,合理布局。根据红河县自然、气候、饲草饲料资源等现状,结合全县畜禽资源分布状况,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将红河沿岸的迤萨、石头寨、车古、架车等乡镇立为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一个肉牛养殖带和三个改良区,即:以云南红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红河炆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红河流域肉牛养殖带;建立低热河谷黄牛、水牛改良区;半山黄牛、水牛改良区;高山黄牛、水牛改良区。计划到2017年,肉牛出栏5万头。2020年肉牛出栏达到10万头。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县有畜牧兽医科技人员76人,其中县级19人,乡级57人。两年来,通过自学、函授、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了文化素质与技术能力,现拥有大专以上学历36人,中专学历的 34人,初中学历5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41人。全部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通过执法培训,均取得了执法资格,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是开发饲草资源,为发展肉牛产业提供基础保障。
制作青贮氨化饲料。红河县具有丰富的甘蔗(甘蔗茎叶、甘蔗渣)、木薯(木薯叶、木薯淀粉渣)、玉米(玉米秸秆)、稻谷(稻草)、香蕉茎叶等农作物饲料资源。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不仅解决草食畜牧业发展饲草饲料资源问题,还通过牛羊“过腹还田”,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对环境污染问题。截止8月30日,制作青贮饲料13256吨,氨化饲料6702吨。

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指导农户种植优质牧草,补充草料不足。牧草种植6688亩,其中,多花黑麦草 1613亩、紫花苜蓿291亩、皇竹草3985亩、青贮玉米523亩 、其它牧草276亩。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及综合利用。通过整合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展了荒山荒坡、石漠化地区草原植被恢复,并实施禁牧、轮牧,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提供后劲。目前,红河县草原总面积117.25万亩,可利用89.11万亩。

五是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确保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红河县着力建示范、推精品,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转变,培育新的增长点。2010年及2013年,红河县两年争取到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肉牛项目,两年共争取财政建设资金600余万元。2012年8月,红河县炆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成功申报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目前,肉牛存栏5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规模养殖的发展,助推了红河县肉牛产业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标准、产业化方式的转变。

六是抓好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结构。为了提高牛良种覆盖率,在基础母牛较多、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迤萨镇土台、大黑公等5个冻改点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用西门塔尔、婆罗门和短角牛、摩拉水牛等冻精改良本地母牛,今年以来,完成牛品种改良2049头(其中:肉牛冻精改良987头,本交1062头)

七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红河县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动物防疫方针,以“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为原则,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防疫方式,进一步强化全面免疫,监测预警,加强对全县牛疫病预防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抓好以牲畜口蹄疫、牛出败等动物疫病为重点的免疫工作,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现场抽查的免疫密度达到应免数的100%,抗体抽检合格率达75%以上,农户《动物免疫户口册》持有率达100%,各村民小组《动物免疫档案》持有率达100%,电子免疫档案建档率达100%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