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进课堂确实可以有
“‘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学汉字就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3月4日上午的小组会上说,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希望学校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字。 (3月4日 新华社)
呼吁“让少量繁体字进课堂”是不错的两会好声音。并且,不少专家也发出过类似的呼吁。笔者以为,这不是在开文化倒车,而是在给学生提供一种文化加餐。因为繁体字是现代汉语文化的根源、基础和基因,它承载了漫长的汉语文化发展史,承载了我们祖先的造字智慧。
众所周知,繁体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更能直观地表现出我国的造字法,让学生接触汉字背后的故事。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而繁体字就直观地显示出了个中规律。学生们学点繁体字,无疑能更加熟悉汉语文化的发展历程。
说到底,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显然,我们让少量繁体字进课堂,并不是在强调它的传播意义,而是在强调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既学习繁体字又学简体字,那更有利于学生们传承中国文化。所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繁体字进课堂,让学生熟悉、了解和掌握它们,并不会对当前以简体字为核心的语言文化构成冲击。这并不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倒退。它并不违背有关汉字简化的语言立法,也不违背汉字简化的潮流。
事实上,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部分海外华人群体仍在使用繁体字。基于这一事实,我们让少量繁体字进课堂还有另一个好处。它可以便于大家沟通和联系,增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增进各地华人之间的感情。
其实,学习繁体字和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道理。而今,文言文早已经被白话文取代了,我们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不是根据现实文体的需求。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让学生学一些有代表性的繁体字呢?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