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准提高供给质量主攻方向

29.12.2016  20:36

把准提高供给质量主攻方向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本报评论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只有把准这个主攻方向,才能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打好改革攻坚战,培育增长新动能,开创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从供需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又如,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怎么办?必须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用通俗的话说,有人购买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购买国外的一些产品?这是因为有些国外产品品质好、性能佳、科技含量高,符合了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观念,着眼于需求变化和国内外的供给水平差距,不再沿袭过去以量价求生存的思路,而是走以质取胜的新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以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提高供给质量,还要把着力点放在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上。事实上,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任务,目的就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三去”不是简单地减少供给,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降”“一补”直指有效供给的增加:降成本是要提高产业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是要加强国民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无论是“”“”还是“”,都是为了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提高供给质量的政策特别凸显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方面,中央提出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其中质量手段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可以通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能耗评价等质量技术工作,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使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在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中央提出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显然,中央把提高供给质量确立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这也为我们做好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有了方向指引,接下来就要看行动了。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思路和方法,坚定不移地抓好质量工作,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12/29/content_3776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