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精准”内涵 多地银行创新金融扶贫
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协调互动,正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在各地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主体作用、完善精准扶贫保障机制的带动下,金融扶贫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统筹进一步有机结合,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源性发展新动能。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前往广东、湖南、甘肃等地调研时发现,各地银监局及 银行 业金融机构在践行精准扶贫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扶持力度,积极做强精准扶贫产品,推动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同时加强与各类担保公司、政策性银行、 保险 、产业基金等协同合作,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有效地重塑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新经济化解贫困老难题。
加大信贷投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各地银监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金融扶贫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扶贫开发的金融服务功能。
广东银监局一方面放宽贫困地区机构准入政策,推进各类金融资源在这些地区均等化配置,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实施更具弹性的监管政策,并在组织架构、信贷政策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引导完善扶贫机制。
广东银监局副局长任庆华介绍,在广东省,政策性银行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支持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性机构则以市场化运作加大扶贫信贷投入。近年来,辖内银行业粤东西北地区贷款余额增速高于珠三角增速。
湖南银监局则要求辖内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力争实现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所在地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鼓励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力争2016年发放小额信贷60亿元,5年累计达到300亿元。
“按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不同职能定位,推动建立各有侧重、分类支持、相互协作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机制。”甘肃银监局副局长柳楼表示,甘肃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信贷倾斜政策,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农户自主创业、农村消费升级、移民搬迁安置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6年3月末,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贷款余额4147亿元,同比增长29.8%,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是全省贷款平均增速的1.37倍。
多家机构预计,未来几年,扶贫工作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创新扶贫举措塑造内源发展动力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不仅要在融资上提供支持,更要从融智上给予帮助。”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客户五处副处长陈浩表示。在调研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不少省份的多家金融机构均推出了有效的金融扶贫创新举措。
湖南麻阳农村商业银行在创新担保方式方面,推出了“财政专项资金+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该产品为106个贫困村专门订制,采取“户贷村借财政统还”的方式,根据各村的产业发展计划,将辖内106个贫困村未来三年可获得的到村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担保和还款来源,以“农户贷款、集中管理”的形式提前整合募集贫困村三年的扶贫资金,由扶贫办引导其以村为单位先行发展产业园区建设。
此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也计划,下一步将加强规划引导,持续推进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效发挥产业带头人作用,并积极推进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
中国 农业银行 广东省分行则创新“大型项目+城镇化建设”模式,发挥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据介绍,该行将在“十三五”期间向广东地区提供不低于25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专门用于“三农”业务发展。与此同时,该行依托“E农管家”,让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以电脑、手机、转账电话等智能终端为应用场景,联接农户、农家店和县域商家,构建起集电商、金融、缴费、消费、 农产品 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兰州银行副行长杨阳向记者表示,该行通过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与基层政府共同帮助贫困户选择优势农业项目,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探索出四种贷款使用模式:自贷自用、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据介绍,在支持现代农业方面,该行打造的“农贷通”产品紧扣区域农业优势,着力开发甘肃省优势三农产业,并通过分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经营、交易、合作和 资金流动的关系,构建出多维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和风控模型。截至2016年3月末,兰州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35.22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29.16%。
记者同时了解到,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积极创新“科普+金融”“融资+融智”模式,推动甘肃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目前,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在全省县及县以下网点有401个,占全行网点总数的66.39%。该行副行长周巨龙表示,将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改进和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加强风险防控筑实扶贫管理机制
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和加强金融扶贫风险防控,同样是银行业机构负责人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十分重视的问题。
“贫困地区缺征信,也缺乏有效的经济模式,有了有效的征信和经济模式,就可以把金融之水引到贫困地区去。”任庆华认为,政府部门需要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些增信的手段,让信用去真正创造财富。
柳楼表示,从实践来看,基层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单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扶贫信贷风险管控难度较大,担保体系不健全,难以对金融扶贫提供足够的增信功能。
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农商行层面面临的风险防控压力往往更为突出。麻阳农商行相关人士介绍,随着金融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扶贫贷款的总量越来越大,使得农商行的风险防控压力不断增大。建议引入保险机制,落实财政对扶贫产业和小额农贷的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扶贫,创新扶贫产业 保险产品,增强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减轻农商行的风险防控压力。
对于担保方式的创新,部分省份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农业银行 清远分行试点推出了“农地流转贷”,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把土地资源变成贷款资金,有效解决了农户“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广东省联社则对部分信用记录良好、生产项目有前景的困难群众发放免抵押贷款,破解困难群众缺少担保资源的难题。目前,全省农合机构正加快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的试点创新,累计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3亿元、1718笔;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43亿元,17304笔;林权抵押贷款75亿元,3806笔。
甘肃省同样围绕授信服务进行多样化创新,以进一步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柳楼指出,将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甘肃省财政、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掌握贫困户和扶贫攻坚项目信息,强化项目全周期风险管理,稳妥有效地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