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治根基 保护昆明湿地之美

28.06.2022  10:31

来源: 昆明日报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对于拥有大量湿地公园的昆明而言,如何借助《湿地保护法》,保护昆明湿地之美,提升人居环境?近日,记者采访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

滇池已建成6.29万亩

以湿地为主的环湖生态带

自2008年起,昆明市启动了以2008年湖岸线外延200米的环湖生态带区域为核心的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湿地、还湖,护水)生态建设工作,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建设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带,加强对滇池湖滨区域的保护。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退塘、退田4.8万亩,退房233万平方米,退人3.2万人。经过实测,共恢复以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面积已达3.89万亩。原长约107公里的滇池防浪堤也已拆除约90公里,重新连通滇池水体与湖滨带陆域,恢复水陆交错的湖滨生态结构,滇池湖滨带水陆连通的自然岸线率达84%。

滇池湿地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然湿地主要为湖内湿地,比如大湾、鸽子湾、太史湾、北山湾、芦柴湾和晖湾等湖湾,面积共有1.37万亩。人工湿地包含河口湿地和湖滨湿地,星海半岛湿地、宝丰湿地、海洪湿地、海东湿地、王官湿地、捞渔河湿地、古滇湿地和南滇池国家湿地等为河口湿地,目前滇池沿岸共有0.32万亩;王家堆湿地、草海南部西岸湿地、草海东岸湿地、斗南湿地、乌龙湿地、沙堤湿地、团山湿地、小梁王山湿地、大嘴头湿地、牛恋湿地、甸心湿地、观音山湿地和西华湿地等为湖滨湿地,已建成2.2万亩。

经过10多年持续的生态修复工作,滇池湖滨已初步形成相对闭合的环湖生态带,对恢复生态系统、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提供生态休闲空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滇池湿地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39种,现有鱼类26种。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且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轮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重现滇池,土著鱼类恢复至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泥鳅、侧纹云南鳅、银白鱼、云南光唇鱼6种,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有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

同时,滇池湖滨自然景观也得到较大改善,海东湿地、捞渔河湿地等3600公顷湖滨湿地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斗南湿地荣获“201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非中东地区(AAPME”雨洪管理类杰出奖,南滇池国家湿地荣获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营建类杰出奖。

滇池湖滨湿地建设管理

进一步得到规范

该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滇池湖滨生态建设和管护工作的有序开展,2018年以来,昆明市制定并颁布实施《滇池湖滨湿地建设规范》《滇池湖滨湿地监测规程》《滇池湖滨湿地管护规程》《滇池湖滨湿地植物应用名录》4个地方标准,填补昆明市湿地设计、建设、监测、管护等方面的空白,规范滇池湖滨湿地建设及管理维护。同时,为了规范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措施及行为,为水鸟栖息地的恢复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滇池湿地水鸟,制定了国内首个关于水鸟栖息地的修复标准——《滇池湖滨湿地水鸟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昆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区湿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环滇池生态区湿地的建设管理主体及职能职责、经费保障、项目审批程序、建设要求、验收程序、资产移交、管护模式、监测评估、考核等。”该负责人表示,其中明确规定,环滇池生态区湿地建设和管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该负责人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抓好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修复,着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今年4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工作指导组,加强对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技术指导。

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开启我国湿地保护法治化新征程,对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该负责人表示,之后,昆明市将严格按照《湿地保护法》,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以新划定的滇池湖滨生态红线为外线,以拆除防浪堤前的1887.4米水边线为内线,统筹考虑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认真梳理区域内湿地资源,制定《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实施方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建设一批、改造一批、管护一批湿地,分类实施保护修复措施,打造连通性强、生态功能突出的滇池沿岸大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维护滇池沿岸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促进滇池高水平保护治理。(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