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与国界的牵手
——云南文物考古面向东南亚“走出去”纪实 |
本报记者 张勇 |
我国专家在老挝进行石缸调查。资料图片 |
最近,来自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六国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在云南昆明共同发出了《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合作交流昆明倡议》。同时云南省文物局与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文化遗产司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考古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两份文件是云南文物考古面向东南亚“走出去”的最新重要成果。
“云南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要搞清楚云南文物考古的许多文化现象,就要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开展文物考古合作,这种交流合作已经有近20年历史。”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近日对记者说。
拯救缅甸受损古寺
秀美的独龙江从中国云南流入缅甸后被称为伊洛瓦底江,蒲甘古城依江而建,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亚洲三大佛教遗迹,传说中的448.6万多座佛塔和寺院赋予了这里“万塔之城”的美誉。其中雄伟壮观的他冰瑜寺兴建于公元1144年,是蒲甘最高的佛塔。
2016年8月24日,缅甸蒲甘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多座佛塔、佛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他冰瑜寺主塔结构受到重创。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向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发去慰问电,表示中方愿为蒲甘等地古迹修复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年9月18日至27日,应缅方请求,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12名专家赴缅甸对蒲甘佛塔震损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炳南及其研究人员吴沄参与了此次援助活动。
李炳南告诉记者,当中国专家组来到蒲甘时,发现佛塔普遍受损严重,尤其一座中型佛塔有倒塌危险,李炳南等中方专家向缅方提出须对其采取紧急加固措施的建议。不幸的是,缅方还未来得及采取措施,当夜大雨,这座佛塔便轰然倒塌。而中方专家的专业水平受到缅方的称赞。
今年2月10日至17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组对蒲甘他冰瑜寺进行了初步勘察,随后又受商务部委托承担了援缅甸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5月10日至29日,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炳南率领考察团队再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进行可行性研究现场考察。
考察组调查发现他冰瑜寺主塔三层以上结构部分损毁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亟须开展保护修复。考察组将于8月10日前完成《援缅甸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现老挝文化遗址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云南与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之间就有了联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联系更加密切,逐步形成了滇池、滇西、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中游等几个大的区域文明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志龙告诉记者。
与云南接壤的老挝拥有灿烂的青铜文明。2009年,在云南省景洪市举行的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特别会议上,时任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杨德聪就向老挝方面表达了开展文物考古合作的愿望。2013年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签署《合作意向书》。2014年11月至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老挝历史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先后对老挝沙湾拿吉省的Vilabouly盆地、川圹省的石缸群、琅勃拉邦省的洞穴遗址等地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
据项目组负责人蒋志龙介绍,此次调查发现,沙湾拿吉省Vilabouly盆地的Sepon矿区是目前老挝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种类最多的地区,有集开采、冶炼和加工铸造为一体的大规模青铜时代遗址群,在东南亚比较罕见,所发现的铜戈、石寨山型铜鼓等器物与云南古代的青铜文化有联系,该遗址群的发掘及研究对云南直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具有指针意义。
探寻“和平文化”源头
2004年至2015年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带领临沧市文物工作人员多次进入沧源县硝洞旧石器遗址调查,采集到一批石制品。吉学平多次到东南亚国家考证比对研究,并与法国、南非等国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证实,最终得出该遗址为典型“和平文化”早期遗址、年代在距今二万四千年——四万三千五百年之间甚至更老的结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和平文化”遗址。此前国外“和平文化”多数遗址年代在距今两万年至五千年之间。
“和平文化”是东南亚国家和苏门答腊岛普遍存在的、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时期狩猎-采集人群向定居人群过渡阶段的一种独特的石核工具文化。目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与泰国等湄公河流域国家研究“和平文化”的学者达成联合对比研究的意向,并将讨论针对和平文化遗址的分布开展联合考古调查,解决史前人类如何征服热带环境等重大学术课题。
吉学平告诉记者,云南境内的澜沧江及其支流地区近年来发现十余处类似遗址,表明澜沧江流域最可能是“和平文化”的故乡,是东南亚人群及文化迁徙的源头。
今年下半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老挝相关机构合作,将正式启动针对老挝沙湾拿吉省Sepon矿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启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区域的考古发掘及整个蒲甘古城的考古调勘工作。该所还与越南相关机构合作,针对龙脖河遗址,准备扩展为跨境考古工作。到2018年,该所将争取与东南亚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启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考古调勘工作。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