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谋创新 提速正当时
来源: 昆明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奏响主旋律。
在农业领域,林下三七标准化产业化示范项目等一批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在新材料领域,企业在锡、铂等稀贵金属市场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物医药领域,云药品牌逐步树立,疫苗产品相继下线。牵住创新“牛鼻子”,昆明正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谋合作、配资源、创环境的科创体系转化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机制 解“卡脖子”难题
去年7月发布榜单,9月项目通过会议审定,去年底项目全部完成,预计本月进行验收。以前,这样的项目仅是前期环节,有的耗时就需要几个月。作为目前唯一实施科技揭榜制项目的企业,云南日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朝发表示,科技制度的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多时间,效率大大提升。
“揭榜挂帅”是科技领域的一个新词。通过公开募集和需求导向创新,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施以来,昆明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鼓励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市产业发展中最紧急的“卡脖子”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攻关。经过实施,朱有勇、郝小江、王福生、张文宏等一批国内权威院士专家成为六大科技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首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与健康产品实验室”等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最强大脑”。
“一方面聚焦项目实施,一方面紧抓成果转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要求,昆明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形成《云南省科技厅 昆明市人民政府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机制》。针对科技创新资源“碎片化”整合的迫切需求,围绕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建立项目、平台、企业、人才、成果转化、招商引智等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入昆。
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启动以来,昆明正重点以特色资源领域为切入点,扩大“揭榜制”项目遴选方式,以促进创新研发为引领,突出需求导向,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创新合作 科技交流更务实
在宜良县柴石滩,一个国际性数学交流平台逐步成型,这个投资3930万元的项目是昆明市政府、中科院数学院、中国数学会共同创新的成果,也是昆明科技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国内数学科学研究的新平台,其针对数学科学前沿交叉问题,促进国内外顶尖研究队伍合作交流,吸引世界各地众多杰出学者访问昆明,推动数学学科发展。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吸取各国创新经验,昆明落地“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搭建了一个“金砖合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制药集团合作协议在昆明正式签订,围绕九价HPV疫苗的研发及昆明生产基地正式开展项目建设。康乐卫士将向俄药集团供应九价HPV疫苗的单价原液铝吸附产物(昆明生产),俄药集团将使用康乐卫士的制剂工艺在其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制剂车间生产HPV九价疫苗成品,预计到2030年,产品在俄罗斯市场销售规模超过1亿美元/年。
无独有偶,2021年7月,昆明成为全国唯一加入金砖体系“国家队”的省会城市。2021年,“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首次入选全球技术转移百佳案例,成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视地区发展的同时,企业发展也需要关注。结合产业实际,昆明持续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主要从事体外诊断等业务的云南瑞栢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我国体外诊断技术模式单一、产业起步晚等问题,在省内建立了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包括英国在内的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团队全面合作,突破关键技术。云南瀚哲科技有限公司与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专家张贵龙合作,打造了滇池流域耕地质量与农业面源污染决策咨询系统,为耕地建设等提供前瞻性基础数据和决策。
目前,昆明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果300项,向外技术转移(输出)50项,和全球超过100家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各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454家。
创新要素 打造全省人才高地
3月7日,市科技局官网发布关于征求《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认定建设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明确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申报条件、认定及建设机制等,反映出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科技创新中心认定工作2021年首次开展,是昆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过渡环节。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14家企业成为首批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对应团队获市级科技团队认定。认定工作结束,14家企业分别获40万元奖补。
项目、平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对此,昆明不断探索,通过政策、体制机制完善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在国家、省相关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方案出台后,昆明市迅速启动工作,初步完成《昆明市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固化布局,打造一批高质量、高能级、高贡献度的新型研发机构。从内容来看,《昆明市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支持力度大、对申报主体要求高,突出“高水平”。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建设5个左右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可达5000万元。
科技人才培引是创新要素的重中之重。去年,昆明白鸥微藻技术有限公司日籍专家沼泽彻获202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树立了一个榜样。2004年来到昆明后,沼泽彻带领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攻克专业问题,推动雨生红球藻培养技术在云南使用,弥补了我国虾青素培养基地的空白。人才对产业起引领性作用的案例还有很多,去年全市列入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6项,省级外国专家项目14项,争取到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130万元,省级项目资助经费110万元。
此外,以省级“两类人才”标准为统领,昆明对行政区域内科技人才进行培养对象全域化、政策支持全覆盖培养,实现省市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无缝对接。建设覆盖科技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昆明培育库,实现“同步申报、同步评审、同步认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全省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今年开年以来,科技创新在一次次重要会议中被提上新高度。昆明将用实际行动为发展提速,描摹创新型城市新蓝图。(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2022 年昆明科创目标
围绕13条产业链促进创新主体培育,今年昆明将为产业链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量身打造成长路线图,力争高企总数达1600家以上
持续打造和引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力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突破500家
高质量发展科技服务业,力争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610亿元以上
昆明科创成果
昆明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果300项
向外技术转移(输出)50项
和全球超过100家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各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454家
机制创新
高新区市场化招商显成效
2020年4月,昆明国家高新区招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由传统的政府招商向市场化招商转变的“大招商”格局是否为昆明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新发展?日前,记者从昆明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这个云南省首家国有专业招商公司,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绩效化运行,跑出昆明高新区招商引资加速度,为园区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据了解,招商公司下设四个部门,即招商一部、二部、三部和综合管理部。其中,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的党务、办公室、人力资源、财务、法务、展会布展、档案、后勤保障等工作;招商一部、二部、三部负责项目洽谈、项目引进、跟踪服务、协议签订、外出招商等招商引资工作。
成立之初,招商公司就围绕昆明高新区“两主两辅”产业制作了招商地图、建立完善招商信息库,做好招商宣传推介、项目信息收集、项目考察洽谈、外出招商、项目签约和重大展会组展、布展等工作。同时,深入全面地了解主导产业关键技术要点、行业发展趋势、 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行业龙头企业需求,精准定位、分析和对标行业重点企业,制定引进方案,并全过程负责重点项目的洽谈、跟踪。
通过实施企业化管理,招商公司在业务能力、服务能力以及洽谈成功率、项目签约率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以2021年为例,在谈项目72个,签约34个,签约率达47%。其中,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项目从接触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了1个月时间;箩筐全时空数据产业小镇项目投资协议洽谈30余次,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产生产值和税收贡献;总投入150亿元的闻泰牛顿科技小镇项目,项目投资和用地需求大,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但还是实现了半年洽谈签约落地,当年开工建设入库;中南高科·昆明智谷创新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作为自主洽谈招引项目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开工。
招商公司在吸引更多项目和企业入驻,做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以期打造更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招商生态圈。自成立以来,招商公司签约引进项目62个,引进市外到位内资310.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62.07万美元。
2021年,昆明高新区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55.25亿元,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实际利用外资4466.06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47.67%;完成亿元以上开工项目6个,竣工项目3个;在谈项目72个,全年签约项目34个,其中,用地类项目7个,非用地类项目27个,签约项目总投资402亿元。(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
企业创新
这家公司把氢气用在了多个领域
用氢气焚烧垃圾、用富氢水灌溉农作物、自制氢氧切割机用于工业领域……这些都是云南新益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新益新能源”)的独有产品。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围绕氢能源开展研发,多项技术走在国内外同类公司前列,共获22项国家专利,6个发明专利,成为省级科技型企业。在2021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云南新益新能源的“氢医疗,氢能源”获成长企业组三等奖。
“和其他能源相比,氢能源具有燃烧性能好、发热值高、无毒无污染等优越性,是清洁能源的最佳选择。”云南新益新能源董事长钱文都介绍,从技术上看,企业主要采用电解水制氢,能耗低,每立方米氢气所需电量小于4度,转换效率达93%,氢气含量达99.99%。
随着各领域对新能源的重视,企业创新开发的制氢制氧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20年,该公司与西藏签署了垃圾焚烧合同,投资100万元在当地建设氢气垃圾焚烧炉。钱文都表示,摒弃传统直接填埋、焚烧污染环境等弊端,企业采用氢氧混合气焚烧垃圾,加氢热解气化的焚烧没有氧气,从源头避免了二噁英的产生,加上尾气中70%的排放物为水蒸气,降低了氮氧化物含量。同时,制氢制氧设备还提供给修建川藏铁路的中铁三局等企业,解决工作人员高原缺氧问题。在确保工作人员呼吸顺畅的同时,设备产出的纯氢还能用来做饭取暖。
除了日常生活领域,该公司的技术在工业也有所应用。其生产的氢氧切割机仅使用水、降温液及电力,不含碳,没有有害物质发散,和液化气及乙炔相比压力更低。在操作过程中,氢氧切割机对污染物有较强的催化能力,火焰集中且没有辐射,已在昆钢等企业投入使用。
目前,云南新益新能源的技术应用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其中氢氧呼吸机的开发加快了氢气控癌、氢气戒毒等应用,获评2020中国大健康氢疗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中国氢医疗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品牌。2021年,企业合同销售收入达10亿元。接下来,该公司将与海尔合作,把氢气运用到冰箱制冷中,实现冰箱制冷不结冰,延长保鲜期。
短评
要发展 先留人
3月1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公布的全国17个省份的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人口增长数量最多,达72万人,大多来自外省人口的流入。其背后的原因则是近年来浙江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和人才政策。随着省外人口的大量流入,近两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下,昆明科技创新工作最缺的就是人才。从现实来看,本地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更偏向到北上广等大城市锻炼,部分从省外高校毕业的本地学生也选择留在当地发展。尽管近年来许多公司都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一套成熟的培训机制,但在公司锻炼几年掌握技术后,选择离开的人不在少数,企业发展很难稳定下来。
产业发展需要人,引才工作不能只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买单。近年来,各地竞相抛出现金补贴、就业落户、购房低息贷款等吸引人才的优惠措施并不断加码,开启了一场“抢人”大战。自然资源丰富,有着毗邻南亚东南亚国家区位优势的昆明也出手,抛出各类支持措施。
人才培引体系是否有效,从产业数据就能直观看出。如果整体经济本不占优势,政策、制度上只是做表面工作,无异于隔靴搔痒。
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很多内容都贴近实际,例如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政府负责“兜底”的引才政策就抓住双创热点,鼓励创新创业。反观昆明的引才政策,主要支持还是在项目经费上,没有充分结合现状,贴近人才所需。
当下,昆明创新氛围逐渐浓厚,从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势头可以看出,各类创新主体抓住资源禀赋优势跃跃欲试,而人才则是烧旺产业这把火的不竭动力。期待有心留才、引才的昆明能在科技创新上干出一番事业。(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