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牛”起来,日子好起来 ——科技支撑富宁木令村走出肉牛养殖脱贫路

11.07.2017  21:05

贫困户赶着牛奔脱贫

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委会是省科技厅的挂钩帮扶点,从2016年初开始,省科技厅在此实施“富宁木央镇贫困山区肉牛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探索产业支撑脱贫新路子。

因地制宜定方向,瞄准产业抓扶贫

木令村委会地处石漠化重点贫困山区,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80%以上,共有村民小组717户3432人,人均耕地仅有0.7亩,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极深。其中属省科技厅挂钩联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433人。省科技厅安排了9人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

省科技厅厅长徐彬调研养牛场

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深入走访,发现当地没有支撑产业,但群众有养牛的习惯,2015年户均存栏2.5头牛,肉牛养殖是群众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红民调研养牛场

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定了详细帮扶计划:以科技支撑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发挥当地群众养牛基础优势,帮助贫困户发展以养牛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经过深入调研,申报批准实施了“富宁木央镇贫困山区肉牛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驻村扶贫工作队随即制定了《富宁县木央镇日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发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云南省科技厅挂钩帮扶木令村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牛工作计划》,以富宁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为项目承担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由富宁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对项目实施指导和监督,驻村扶贫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

      多措并举抓项目,创新模式兴产业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木令村委会精心挑选6名能干实事的党员干部入股组建了“富宁县木央镇日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富宁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与合作社签订了“肉牛养殖发展项目建设管理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制定项目实施进度。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联合养殖”发展模式,将省科技厅挂钩帮扶的木令村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会员。同时,合作社还自筹资金投入200万元,用于修路、引水、种草、新型牛舍、标准化草棚、高效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养牛场

目前,合作社已拥有社员1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养殖了本地良种黄牛788头,其中能繁母牛266头、种牛32头、成品牛320头、仔牛200头。合作社年可出栏肉牛220头,每头可获利2000元以上。

给农户发放肉牛饲料

省科技厅为挂联的95户贫困户每户帮扶1头价值1万元的能繁母牛,贫困户可以自养,也可投入合作社养殖发展分利。至2016年底,自养户达72户,委托代养殖户为23户。自养能繁母牛每年可繁殖1头小牛,增收3000—5000元。委托代养殖户2016年12月拿到了第一笔分红,每户1000元。

科技措施做支撑,产业发展显“牛劲

为配合项目实施,项目组完成了“文山黄牛养殖基地选择及规模化和规范化养殖场地的建设研究”,形成了一套种牛筛选、购置、核验及疫病防治、优良牧草种植技术措施。建立了一支肉牛养殖技术服务队伍,提供肉牛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养殖管理和疫病防治等养殖环节配套服务工作,对合作社和贫困户养殖过程全程跟踪管理;在木令村委会推广种植饲用玉米、桂牧1号、菊苣草等优良的牧草品种。吸收了当地6名技术人员参与牛场日常运行管理,并从贫困户中吸收10名临时务工人员,负责牧草收割、粉碎等工作。

肉牛产业养殖技术培训

省科技厅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强化对养牛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肉牛养殖技术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木令村肉牛产业整体科技水平。截止目前,共开展养牛养殖相关技术培训4期1000余人次,接受培训率达80%以上。同时,组织合作社主要技术人员到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马关县和广南县肉牛养殖合作社参观学习。

实践发现,利用自有青粗草料资源优势添加精料饲养一头优质架子肉牛,饲养周期长则12—15个月,短则8—10个月,体重达500kg以上出栏,利润可达2000多元。合作社及贫困户均采取引进一批,育肥一批,出栏一批,养殖方式饲养生产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经济效益高。

产业“”起来,日子好起来

项目的顺利实施、新技术的推广,使良种良法良料良舍相互结合、相互配套,产生综合效应,克服了过去传统饲养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养牛的科技含量,增加木令村养牛农户收入。

贫困户杨开学与自家养殖能繁母牛

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创了富宁县贫困山区养殖扶贫产业发展的先河,实现了脱贫摘帽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并起到了示范辐射效应,最高检驻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扶贫工作队学习了该创新模式,成立格当村养牛合作社,为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资助1万元购买1头能繁母牛发展肉牛养殖,带动格当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