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理,带着不舍和敬意”
静静的小河
悠然的诺邓
记者眼中的大理
爱上大理,各有理由。有的相似,有的不同。去年,全国130多家报社的140多名文化记者走进大理,真切地体验了、感受了、记录了大理。最近,百余篇作品汇聚成一本厚厚的书——《美丽大理》。借用一位江苏记者的话做标题:“离开大理,带着不舍和敬意。”
安放乡愁的地方
“大理和延安,一个滇之西,一个秦之北,无论是环境气候还是地形地貌,似乎都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行走在大理的青山绿水间,时不时勾起我对生我养我的那片黄土地的记忆,让我有一种‘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的感慨。”《解放军报》乔林生感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也许她是那个你生活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地方,也许她是另一个虽然没有生你养你,但能满足你对生活的种种渴望和需求,能够纯净你的灵魂、安放你的乡愁的地方。
“踏入这片遥远的土地时,却不期而然地被拂面而来的浓郁古风陶醉了。”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侯军在《礼失求诸野》一文中写道:“当现代都市人时常困惑于已经‘看不见中华文化’的当儿,那就来大理吧。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祥和平静和悠然;在这里,你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的乐趣,远比单纯的观看美景享受美食,更有美感、也更为深刻。”
江苏省记者谢雪梅写道:“一路行走一路惊喜,云龙和常州一样有‘文笔塔’,剑川和常州一样有‘沙溪’,同样的人杰地灵,同样的物华天宝,同样的崇文重教,给予我一种骨子里的亲切。”她说,《小河淌水》像一根导火索,燃爆了我们,让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望见了被遮蔽的那泓深泉,照亮了我们也曾经拥有的至性至情。
“有人问我‘喜欢大理的理由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回答‘故事’!”四川省记者田怀聪如数家珍:这里有风的故事、花的故事、雪的故事、月的故事、山的故事、水的故事,有爱恨情仇的故事,还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故事,更有老百姓勤劳勇敢、侠肝义胆的故事。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故事!
大理无处不入梦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赵念民走过很多地方,对“行走大理”有着自己的见解:“大理无处不入梦。”他说,大理之美,就像具足滋味的美餐,风光是其色,民俗是其香,文化是其味。不论千里万里,大家奔着天地大美的风光而来,沉浸在醇厚的民俗风情之中咀嚼着包容谐和沉静的文化而去。大理之美,就是这由内而外的气质。
“第一眼就是那无边无际的蓝色和云的海洋。而我以为正因为有了最美丽的苍山山影,这才有了最美丽的洱海宝镜。透明的鸟鸣和一颗半透明的心之间,有一种不被间离的亲密。”上海记者徐芳在《解放日报》撰文道出了心声。从四川来的记者庄剑同样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漫步于苍山,十九座山峰和十八条溪流组成的群峰让我惊叹;畅游洱海,250平方公里的淡水高原湖泊让我感受眼睛被洗亮的过程。”
云彩,大理人已经司空见惯了。在省外记者眼中,却成了一道风景。安徽的钱红莉观察细腻:“云是白云,即便阴天,也没有那种低云层的压迫感。大理阴天的云更飘逸,相互搀扶着走,一点一点地红绕,是倘徉,一会儿山巅,一会儿半山腰——也是唱戏渴了,坐下来喝口水的闲适。”来自上海的胡绳樑同样感叹:“云是天上的金花,金花是人间的云。大理归来不看云,梦中依然雾蒙蒙。”
“我所见过的印象最深的屋顶是在滇西。”董宏君在《人民日报》仔细描写时光深处的云龙县诺邓村,“起伏的山坡上,青灰色的翘檐与屋顶在绿色的大背景下,错落地勾画出一道道的直线、斜线与弧线,托着这些线条的,是赭黄与绣红交织的墙面,这色彩让人想起唐代的青绿山水画……”
大理,让人魂牵梦萦。朱丙强回到家乡后在《平顶山日报》撰文“期待着再来大理,期待着和她谈一场浪漫的恋爱。”无独有偶,记者温燕也在《洛阳日报》表达了相似的心情:“到了大理就想谈一场恋爱,恋爱的对象就是大理的山山水水、美丽的风光。”
山美水美人更美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旋律优美的《小河淌水》,让记者们知晓了一个大理人的爱情故事,也让记者们认识了一个从大理走向世界的音乐家——尹宜公。来自安徽的魏振强深情地说:“尹先生是2005年底去世的,但那只曲子一直在世间流淌。”《今晚报》记者王振良久久难忘晚年尹谊公手书的对联,讲述了音乐家跌宕的生命旅程:“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
从陕西来的记者在云龙县有了意外发现:180多年前,“政绩卓著”的陕西巡抚杨名飏,竟然是从这个边陲之地走上仕途。告老还乡后,他又大力捐资建桥、创办书院,赢得百姓交口称赞。《西安晚报》记者陈士娟动情地说:“今天,我们吃着陕北的洋芋,穿着陕南的丝绸,心中会不会感念一个从遥远的茶马古道上走来的云南人?”
云龙县土生土长的文化学者杨希元、诺邓村“盐泉农家”主人黄桂生、创办“家庭博物馆”的村民黄霞昌、给记者们“讲古”的老农李步瀛、弥渡县文盛街上花灯世家传承人白玉春、能用一片树叶吹奏《小河淌水》的县长张世伟……从记者们的寥寥数语中,似乎也看到了一个个平凡大理人的神韵。
“大理采风中的很多地点似乎已经模糊不清,那些温暖美好的画面却移步是景,牢固地留了下来。”来自陕西的记者刘国英说:“茶马古道弥渡的街道上,当小队马帮偶然通过,手舞足蹈的花灯艺人马上分列两边,给马帮让路。在洱海发源地洱源的白墙青瓦间,民间艺人说唱大本曲,动情又忘我。凤羽古镇,走进一间院落,主人推出家里放满苹果的竹筐,临走了还要硬塞给你几个……古风犹存,不亦乐乎?”
本报记者 庄俊华/文 夏传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