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村的小苹果——大理州脱贫攻坚“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系列报道(六)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到达洱源县牛街乡福田村的时候,天空骤然放晴,一束阳光冲破云层洒在山顶上的旧同村。当地扶贫干部说,天晴路不滑,我们可以去看看旧同村的“福甜苹果”了。
“以前去海拔3400米的彝族、老虎箐村民小组下乡,要么得早回来,要么吃饭只能打手电筒照明,因为那里没有电。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那里才通电。”洱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永辉介绍说。
福田村下辖板桥、旧同、福田、彝族、老虎箐5个自然村,由白族、汉族、彝族三个民族组成,分散居住在海拔2100米至3400米的高寒贫困山区中,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烤烟、玉米、土豆、白芸豆等农作物以及牲畜养殖、外出打工为主要来源,生活贫困。如何发展福田村的产业,是福田村脱贫致富路上的一个难题。
省委宣传部挂钩帮扶福田村以后,制定了产业扶贫计划,如今,很多产业已经生根发芽。省委宣传部驻福田村扶贫工作队员张俊带着记者沿着进村道路,去看他觉得长势最好的苹果树。
“苹果树开花了!”记者看到很多棵一人多高的苹果树开着白色的花朵,不由得惊呼道。“前几天我还看到结出的小果子呢!”张俊骄傲地说。随后身着一身迷彩服的张俊纵身一跃,就从一米多高的路上跳到了田里,看到他满是泥巴的鞋子,记者不由得感叹,每一朵苹果花的背后都凝聚了省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干部的心血,每一个脱贫产业的背后都凝聚着省委宣传部挂钩帮扶的浓浓情意。
在张俊的介绍中,记者弄清楚了苹果产业落地的来龙去脉。去年5月,省委宣传部驻福田村扶贫工作队先后请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林科院的专家到福田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制定了产业扶贫计划。随即,省委宣传部驻福田村扶贫工作队协调到了一批优良的苹果树种苗。为起到种植标杆作用,工作队特别选取了一些即将开花结果的大苗种植在旧同村村口,成立了苹果种植的示范田。去年11月,福田村共计种植苹果730亩,苹果种植产业帮扶计划成功“落地”。目前,已开展苹果种植专题培训70人次,苹果树长势良好。
走进旧同村,文化广场视野开阔,远景一览无余;进村弹石路面和文化墙,让旧同村增添了很多文化的元素。路遇一群孩童,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阿姨您好!”“叔叔您好!”好奇地问其中一个孩子,他说:“你们外面的人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了,我们感谢你们!”简单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很感慨。何必到处寻找感恩的故事,在旧同村,在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的问好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据福田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凯元介绍,工作队全力开展旧同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121人的帮扶工作,目前完成投资约680万元。产业发展方面,种植项目共发展18亩灯盏花、65亩当归续断、34亩小米辣、730亩“福甜苹果”,发展肉牛养殖52头,共补助产业发展资金81.7万元。
在省委宣传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总结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去年,省委宣传部累计从本部门业务经费中拿出1299.3万元为洱源县脱贫攻坚解决实际困难;共协调8家单位、投入725.26万元财物帮扶洱源县,帮扶范围包括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精神文明扶贫和新闻扶贫等多领域,真金白银帮扶、真情实意驻村,记者真心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