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杨长福 昆明摄影界“掌门人”快门记录滇池67载

13.11.2014  10:12

86岁高龄的杨长福仍坚持用快门记录滇池变迁 记者曲鸣飞/摄

    在滇池湖畔,在入滇河道,在湿地公园,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他就是昆明摄影界“掌门人”杨长福。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他仍坚持行走在滇池边,用相机记录着滇池的点滴变化。

    从19岁拍下第一张滇池的照片,到如今已经走过67年。在杨长福看来,滇池依然是他镜头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19岁拍下第一张照片

    “那时候的昆明人,与滇池多亲密

    1948年,19岁的杨长福拍下了《中华歌咏社在海埂聚会》的照片。“这应该是我拍的所有滇池的照片中最早的一张了。那时候,每到夏天,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往滇池边跑,很多娱乐活动都在滇池边开展。

    在杨长福的作品中,有在海埂沙滩捡石头的孩子,有在海边吹号的小学生,也有成群结队游泳的大人和小孩。“看,那时候的昆明人,与滇池多亲密。”杨长福感叹道,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滇池发生了变化。“这张《鸟瞰滇池》的照片是1958年拍摄的,当时是在西山华亭寺与太华寺之间的山上拍的,那时海埂公园、民族村都还没有呢。

    杨长福说,上个世纪50年代,滇池的航运很发达,昆明人吃的粮食都从昆阳由水路运来。昆明的日用百货等物资也经滇池输出,滇池堪称昆明的生命线。在杨长福的不少滇池作品中,都能看到滇池航运船只的影子。

    1958年,杨长福拍摄下最满意的一幅滇池作品——《滇池——帆归》。照片中,广阔无垠的滇池里,五六艘扬起风帆的船只正在徐徐前进。“拍摄帆船要掌握规律。那个年代滇池上不是随时都会有帆船的,要拍到一幅好的照片,有时候要等几个小时,甚至是好几天。”杨长福说,那时候滇池船只除了帆船外,还有人力船只和游船。

    近万张照片记录滇池变迁

    “滇池水质逐渐恶化,令人痛心

    杨长福先后担任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昆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被业界誉为“昆明摄影界掌门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摄影生涯中,他走过了云南129个县区中的123个,拍下了近20万幅照片,而以滇池为主题的照片就有近万张。67年来,杨长福用影像的独特语言阐述着昆明人与滇池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滇池归帆”、“四围香稻”或是“滇池海煤”、“天水一色”,都充分展示了高原明珠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一组记录滇池变迁的历史镜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滇池水质逐渐恶化,这是令人心痛的。”杨长福说,1969年滇池周边开始围海造田后,滇池岸边工厂林立,防浪堤的修筑也在客观上隔断了湿地与滇池的联系。拍摄于1996年的一组照片,对污染的记录尤为触目惊心。当时水葫芦堵塞河道的,浑浊的湖水中,一朵朵紫蓝色的水葫芦花——凤眼莲漂浮着,挤满了大半个河道。

    35条入滇河道已经拍下20多条

    “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停止

    “作为一个摄影师,就是要用镜头记录一切。照片是不会骗人的,只希望能为后人多提供一些历史资料。”杨长福说,如今的自己年龄大了,已经背不动专业镜头了,所以改用小卡片机,但无论走到哪儿都拿出来拍。每逢晴朗的天气,86岁的杨长福总会拿着一部轻便的卡片机,或乘坐公交、或打车到滇池边采风。

    “现在趁着我还能动,我觉得总应该为滇池再做点事,还是想要再拍拍35条入滇河道,拍拍滇池周边的湿地。”杨长福说,昆明的35条入滇河道已经拍了20多条,滇池湿地则已经拍摄了分布在晋宁、呈贡、西山等地的10多个湿地。“一方面是想要用相机记录下滇池治理的一些成效,另一方面也想为将来留一些历史资料。

    杨长福说,这几十年来,他看着滇池由清澈到被污染变成墨绿色,又从墨绿色经治理后变成渐清的湖水,心中高兴不已。“只要我还能动,对滇池的记录就不会停止。”(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燕)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