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马鹿塘“拔穷根”确保年内实现扶贫目标

06.04.2016  13:59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段佳琪 通讯员刘继慧 张兴全 杨菊芳 1986年前,禄劝马鹿塘乡阿角岔村的村民喝水全靠肩挑。在当时极度缺水的条件下,村民决心解决用水问题,开凿出一条引水隧道,这成为了当时最出名的“马鹿塘精神”。如今,禄劝高举脱贫大旗,马鹿塘乡3751名贫困乡亲也不畏艰难,毅然走在脱贫道路前方。

     靠天吃饭”的阿角岔村

    阿角岔村小组属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马鹿塘乡撒马基村委会,地处金沙江畔,距离乡政府26公里,距村委会6公里。其地属半山区,地势险峻,村户分散,生存条件恶劣,除了交通闭塞以外,村内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1986年以前,马鹿塘刚从大松树公社分离出来,马鹿塘乡尚未正式成立,阿角岔村当时的情况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是:“一半人住土房、一半人住茅草房,三分之一的人吃米饭、三分之二的人吃玉米饭,有的甚至连玉米饭都吃不饱”。而这些困难主要是因为这里严重缺水,村民饮用水仅依靠来自后山的一股天然水沟,因一次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仅有的水源被滑坡淹没,饮用水成了最大的问题。

    当时,村内道路不通,山势险峻,村民只能去往村后的山上一个小水塘取水,每次取水只能靠人背,一次最多能背20多公斤。此外加上水量有限,秋冬季严重缺水,导致村民生活更加贫困。由于缺水,农作物难以生长,村民的经济收入只能靠种植少量的玉米、甘蔗。当地村民说:“农作物等到雨季才能播种,当时的生活就是靠天吃饭”。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民决心要解决用水问题,于是开凿出了一条引水隧道。

     昔日“决心”成为今日“马鹿塘精神

    当时,距离村子三公里外的山边,有一出水口,但出水口位于悬崖峭壁上。为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村民们决定冒险在悬崖边上开凿出一条小路方便引水,同时开挖1条从出水洞口直通村中的水沟。

    阿角岔村小组的邹鲁华老人回忆当年开凿隧道的情景时说:“当时条件落后,工具有限,而出水口位于悬崖边上,地势险峻,连走到出水口都很艰难,村民们摸索着修通了一条紧贴悬崖的小路。”邹鲁华今年60岁,开凿阿角岔隧道沟那年刚29岁,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村民为了开凿阿角岔隧道曾立下“责任状”。

    邹鲁华介绍,“责任状”包括发生安全事故自己负责;自愿出力出资;受益平均分;工程失败自行承担。1985年8月,村里15岁到50岁的男人全部参加开凿,经过阿角岔村小组200多天的日夜奋战,每个人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双手与一把把磨损变形的锄锹,终于在1986年3月开凿出一条175米长的隧道,同时开挖了1条从洞口直通村中约3500米的水沟。自此,一股清泉顺着沟渠引入村中。

    至今,虽然已过去30余年,但这股山泉水流经隧道以及3公里多长的水沟直达村中,从未断过。这就是当年在昆明全市号召学习的“马鹿塘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背影。“马鹿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马鹿塘乡亲,感染着禄劝一代又一代的各族群众不断奋勇前进。

     精准扶贫 3751名贫困乡亲走在致富路上

    目前,马鹿塘乡下辖10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5632户210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1户375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7.8%。开凿阿角岔隧道的那一代前辈,青春年华虽已渐逝,然精神却代代相传。马鹿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已立下“军令状”,即到2016年底,消灭绝对贫困户1081户3751人的贫困,确保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元以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脱贫目标。

    马鹿塘乡以“六个一批”的精准贫困人口为基准,实施扶贫党建“双推进”的“8998”目标,通过“筑平台”、“拔穷根”、“增投入”、“换穷业”、“增投入”、“治穷窝”等举措,确保实现今年的扶贫攻坚目标。

    实施整乡整村推进“筑平台”,即要实现116个自然村组100%通简易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庄道路硬化率达85%以上,村组联网路基本建成;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全面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教育培训“拔穷根”方面,则主要实施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3600人次,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就业率达到不低于80%的目标。实施产业扶贫“换穷业”,即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在全乡核桃种植面积18000亩的基础上,实施核桃提质增效3900亩;种植优质改良马铃薯17585亩,魔芋、当归、重娄等中草药6016亩,烤烟2160亩;生猪出栏达10359头,牛出栏达4904头、羊出栏达34239只,禽类出栏达33825羽。实施安居工程“治穷窝”,即实施贫困农户宜居农房建设工程,着重打造上火房村、上村、下老木德3个易地扶贫搬迁重点示范村。如今,禄劝高举脱贫大旗,毅然走在脱贫致富道路的前方。

编辑:许丹责任编辑: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