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多举措推进产业扶贫促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李志刚 环志祥)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祥云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稳粮增产,保障贫困群众“不愁吃”。落实增粮措施,增加全县粮食总产,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2018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4万亩,粮食总产21.7万吨,人均有粮达444.9公斤,贫困群众“不愁吃”得到进一步保障。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选择要精准、受益对象要精准、项目实施要精准、政策扶持要精准”的要求,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等扶贫项目,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质粮和蚕桑、特色林果、青花椒等特色种植产业12万亩,发展生猪、肉牛、肉羊、鸡等畜禽养殖39.5万头(只、羽),实现户均交叉覆盖4项以上特色种养扶贫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同时,全县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均实现有1至2个增收产业,有1个以上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
创新模式,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帮带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13个、家庭农场73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0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个。大力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通过落实金融扶持政策、信贷扶贫政策,全县876个新型经营主体(企业35个、专业合作社841个)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品代销、资金互助、资产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711户29346人,带动率达到100%;全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均实现有1个“村级党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示范点。
打造典型,示范引领创品牌。打造了大波那、水盆、棕棚、青坡、松梅等一批扶贫产业专业示范村,以及蚕桑、杂交玉米制种、特色蔬菜、辣椒、马铃薯、青花椒、生猪、禽蛋等一批特色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县有多业、一乡两特,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现。2018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11个、云南名牌农产品7个、全国名牌农产品3个。
加强服务,重视农技推广促增收。全面构筑“一项特色扶贫产业一个技术服务团队”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科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全面实行农业技术部门挂钩乡镇包村入户制度,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入户指导培训,有序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以来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2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70名。2018年开展特色扶贫产业科技培训473场次,培训12094人次,实现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次参加培训,户均有一名技术明白人、掌握1至2项农业实用技术。
抢抓机遇,积极开展沪滇扶贫协作。组织编制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持协作、祥云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产品展销推介及祥云县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生猪、肉牛、禽蛋等高原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作4个沪滇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支援或合作)项目报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审核入库;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海市浦东新区进修学习,促进“三农”服务综合能力提升;争取到第一批和第二批援滇建设项目资金共2200万元,有力推进了生猪产业扶贫等重大项目;切实开展产销对接产业合作,推动农特产品与上海市场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