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发现大规模战国墓葬群

02.12.2014  12:08

祥云县大波那村发现的战国墓葬群考古现场。

      云南日报讯(记者 连芳) 昨日,中国社科院将祥云县大波那村考古发现的大规模战国墓葬群,列入2014年度国内6大考古发现。

      该考古活动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领队主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和祥云县文物管理所参与,自今年7月开始发掘。据悉,该墓葬群规格高,葬式独特,根据出土器物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古大理文明探索有了新突破。大波那墓地是目前滇西地区为数不多的高规格墓地,其中出土的很多器物与周边石棺墓出土的器物相似。现场发现6个大型墓葬,均为高规格墓葬。木质棺椁墓中发现多人二次合葬,这在云南是第一次。出土的两件铜钺上的纹饰与前期出土铜棺上的鹰纹相似,证明两墓地之间联系紧密。

      此次考古人员发现大规模的战国时代墓葬群,并确定了其分布范围。记者在大波那村考古工地看到,这是一个靠近当地龙山、象山区域的祥云坝子东部边缘,整个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发掘工作已经完成。地面之下的探方中,是一个个巨大的墓葬,总数25个,最大为7.6米×3.9米,朝向西南。这些大的墓葬均有木棺木椁,以厚重板材构建。椁室采用木板竖向排列于坑壁,内侧顶部以圆木横向撑抵木板构成。棺底两端多有两根方木作为支垫,支垫的方木上采用3块厚重的木板拼合为棺底,棺底两侧各垒叠3块(部分为4块)木板作为木棺侧板,之前大波那铜棺,棺底两侧各垒叠4块木板,说明这里的墓葬主人为上层统治者,级别很高。葬式多为多人二次合葬,每个墓葬里有7至8具遗骨,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人员对遗骨成分测定,其年龄都在20岁至25岁左右。

      此次发掘出土器物共计280余件(套),随葬品中的陶器类多放置于墓西上部,少量放置于棺内;铜器多放置于棺内底部的两侧,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和藤或竹编器。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其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主要为锄类;兵器包括剑、矛、斧、钺、镦、箭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卷经杠、梭口刀;装饰品有镯、环、杖头饰等。其中尤以铜杖首、铜剑、铜卷经杆最为精美。

      此外还罕见地出土了一套4件锡器,外饰精细纹饰。木器中有一件弓及一件木质柄的斧子保存较好。陶器是本次发掘出土最多的器物,根据器型可分为双耳、单耳、无耳罐,双耳和单耳罐较少,无耳的侈口内折沿深腹罐较多,器型还有杯、匜、盘和纺轮,均为手制。

      同时,寻找到了与墓葬年代相同的居住遗址,考古人员现场清理出了灰坑、沟、房址等遗迹,房子为杆栏式建筑。证明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人在大波那村居住繁衍,这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相关报道:

祥云大波那村发现战国至西汉墓群2000年前的陶器中还残存着食物

中国社科院将其列入年度国内6大考古发现

      (春城晚报记者 连芳 杨质高)2000多年前的锡器、木器、陶器是什么样子?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村考古发现大规模墓葬群,墓葬群规格高,葬式独特,根据出土器物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古大理文明探索有新突破。昨日,中国社科院将此次考古大发现列入2014年度国内6大考古发现之列。此次考古发掘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领队。

      考古猜想

      50年前出土的铜棺是“昆明人”的?

      大理祥云大波那村早在1964年因出土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战国时期大型“铜棺”而名声大噪,引起国内外历史、考古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铜棺上充满想象力的飞禽走兽,鹰、燕、虎、豹,以及精美纹饰工艺、铸造技术……成为后人孜孜不倦的研究题材。同时,对铜棺主人身份的探索也成为了考古界几十年来一直研究的谜题。

      之后,祥云大波那村两个墓葬分别于1977年、2008年进行了清理,均有所发现。1983年,祥云大波那墓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并没有弄清墓地分布范围,难以划定保护范围。

      期间,国内知名考古学者童恩正也对大波那墓地主人的族属进行研究,认为这里属于靡莫之属(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史记·西南夷列传》:“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 滇最大。”); 云南著名考古学者李昆声认为,这里属于“昆明人”。这些仅限于大波那“铜棺”出土地有限的出土文物信息片段的研究,显然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系统研究的深入。对祥云大波那墓地的进一步勘探、发掘,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五六年前一直在大理进行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也很关注出土过“铜棺”的祥云大波那墓地,去年11月起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古钻探,至今年4月,共钻探约5万平方米的范围,发现了大量遗址和墓地,并基本确定了这些遗址和墓地的分布范围。

      现场探访

      出土280多件器物多为生活用具

      此次考古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云县文物管理所参与,自今年7月起又进行新一轮发掘。近日,晚报记者在大波那村考古工地看到,这是一个靠近龙山、象山的区域,地处祥云坝子边缘。整个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目前发掘工作已完成,地面之下的探方中是一个个墓葬群,总数25个,最大为7.6米×3.9米,朝向西南。

      这些大的墓葬均有木棺木椁,以厚重板材构建。椁室采用木板竖向排列于坑壁,内侧顶部以圆木横向撑抵木板构成。棺底两端多有两根方木作为支垫,支垫的方木上采用3块厚重的木板拼合为棺底,棺底两侧各垒叠3块(部分为4块)木板作为木棺侧板。之前大波那铜棺,棺底两侧各垒叠4块木板,说明这里的墓葬主人为上层统治者,级别很高。葬式多为多人二次葬,每个墓葬里有7~8具遗骨,考古人员对遗骨成分测定,其年龄都在20~25岁左右。

      此次发掘出土器物共计280余件(套),随葬品中的陶器类多放置于墓西上部,少量放置于棺内;铜器多放置于棺内底部的两侧,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和藤或竹编器。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其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主要为锄类;兵器包括剑、矛、斧、钺、镦、箭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卷经杠、梭口刀;装饰品有镯、环、杖头饰等。其中尤以铜杖首、铜剑、铜卷经杆最为精美。

      新闻链接

高科技引入考古更加重视对文物保护

      此次祥云大波那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提供数字影像三维建模技术,考古队对每个墓葬进行多次建模。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考古发掘,对出土文物采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方法。省考古所实验室对现场出土文物的微环境进行取样分析,及时配制出土文物保护剂,对现场出土文物及时进行保护。这也是本次考古队的一次重要成果,对今后云南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有积极示范作用。本次出土的青铜器透着红褐色的光泽,与过去见到的铜绿色不太一样。发掘领队说,这才是青铜器的本色,这样的保护,可以长久保存很多年而不被腐蚀。

      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土的部分陶器中还残存着食物,究竟是什么样的食物呢?考古队已经现场取样21份陶罐内的残品,以待今后技术条件允许,即可进行食物成分分析。

发现了什么

棺内人骨和随葬器物

铜剑

铜仗首

一套2件锡器,外观纹饰精美。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墓葬中,有1件木质弓及1件木质柄的斧子保存较好。

      陶器最多,根据器型可分为双耳、单耳、无耳罐,双耳和单耳罐较少,无耳的侈口内折沿深腹罐较多,器型还有杯、匜、盘和纺轮,均为手制。

      同时,寻找到了与墓葬年代相同的居住遗址,考古人员现场清理出了灰坑、沟、房址等遗迹,房子为杆栏式建筑。证明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人在大波那村居住繁衍,这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木质棺椁墓中发现多人二次合葬,这在云南是第一次;出土的两件铜钺上有同前期出土铜棺上的鹰纹相似的纹饰,证明两墓之间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