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积极探索田野文物保护新路径
□ 特约记者 陈应国
“现在文物盗窃案多为团伙作案,违法犯罪分子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装备先进,短时间内就可将深藏地下的文物盗走。”提起田野文物保护的事,祥云县文化馆馆长冯正明介绍道:“针对一些地方违法犯罪分子利欲熏心盗窃古墓、墓碑等违法犯罪现象频发,田野文物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县文化部门在建立完备的文物档案和数据库的同时,一方面组建文物巡查队伍,形成流动的‘岗哨’,对文物进行巡视检查;另一方面则通过积极向上级文物部门争取保护专项资金,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祥云县积极探索,环环紧扣、链链相接,积极争取保护项目和项目资金,采取配套的保护措施,从细处入手切实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友弟墓石雕群像保护工作,探索出了开展田野文物保护的新路径,使这一建于明朝的石雕群像保护完整,成为历史囤军文化佐证的遗物,对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董友弟墓石雕群像坐落在祥云县下川坝,1983年,经祥云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在墓旁立下了“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据当地志书记载,董友弟,原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随大将付友德、副将蓝玉入滇,由于作战勇敢、不畏牺牲、战功卓著,被授予武将;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调奉定远,功绩显赫加升武毅飞骑尉,后驻云川(祥云下川坝)承诏屯田于此,故取名董营。董友弟卒后葬于祥云县下川坝,所建墓规模较大,墓碑三连圆卷门形,并在墓碑上有“身先士卒,不避矢石,以功授武略将军”的记载。一尊尊石雕造像立于墓前,在墓两侧有7对人兽石雕像呈八字形对称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高达210厘米的文官立像2个,官袍玉带,持笏肃立,面露逆来顺受的表情;高达220厘米的武官立像2个,头盔凯甲,两眼圆睁,目视前方,左侧武官立像手持瓜锤,右侧的武官立像右手銊斧,其余则排列着马、羊、犬、虎、狮兽像。人像高1.8米,兽像高0.5-1米不等。石雕群像石质为石灰石,采用圆雕技法,造型古朴浑厚,粗犷丰富,线条简易流畅刀法娴熟,形象生动。历经家族维修保护,从而成为祥云县境内保护较为完整,且是规模最大的明代石雕群体造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它对研究明代屯田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
然而,由于董友弟墓地处荒郊野外,给管理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地面和地下文物极易被盗。“文物不可再生,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任重而道远。面对文物盗窃案频发,我们积极探索田野文物保护新径,除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之外,还积极争取专项保护资金,采取科技防范措施,提升安防等级,用科技手段确保文物安全。”祥云县文体局局长刘黔云坦言,祥云积极探索田野文物保护新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向国家文物局争取到50万元的保护专项资金,修建起500多米铁围栏,建盖了管理守护的住房和大门,安装了报警设施,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董友弟墓石雕群像和墓地的管理保护,在田野文物保护中走出了新路径,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