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强势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应国) 祥云县着力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把“美丽乡村”创建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养职业农民,挖掘农业潜能,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强势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今年一季度,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48亿余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
为了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祥云县围绕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把政府引领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整合涉农资金,带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坚持生态第一理念,把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围绕富民第一目标,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产业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祥云县坚持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关注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抓实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以蔬菜、蚕桑、烤烟、畜禽、特色经济林果和中药材为主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凸显。同时,加大经济调整力度,强化科技信息服务,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7万亩,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化措施和强有力的监管体系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并以此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点,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推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祥云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项目攻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统筹推进农田水利、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交通网络明显改善,农村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在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先后实施了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项目建设、清水河水库项目建设和大理祥云青海湖二期项目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了3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6号项目和妙姑土地整理、大波那居民点整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地3.78万亩,促使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
通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祥云县形成了“调整结构,压缩水稻,扩大旱作,稳定粮食,增加经作,提质烤烟,巩固蚕桑,壮大畜禽,拓展就业,大力发展辣椒、青菜、马铃薯等产业”的格局,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蓄势待发。同时,全县各级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保民生,坚定不移保稳定,齐心协力渡难关,加大扶持力度,打牢发展基础,提高抗灾能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仅去年,该县粮食总产就达20.25万吨,种植烤烟10.10万亩,烟农售烟收入达3.54亿元,蚕桑产值实现1.89亿元,蔬菜综合产值实现12亿元,马铃薯产值实现2亿元,中药材产值实现1.56亿元,核桃产值实现2.76亿元,云南红梨产值实现1.56亿元。蛋鸡存栏量位居全省第一,畜牧业产值达22.81亿元。
祥云县在强势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建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6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33亿元。同时,坚持农地农用,进一步让土地流转集中,全县累计流转土地8.77万亩,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3%。祥云相继被列为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示范县,刘厂镇被评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怀宝牌”核桃等一批农副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凸显,广大群众渐渐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