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之变见证昆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23.12.2022  09:35

来源: 昆明日报   

我建议把竹园改建成一个小公园,让村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建议在龙潭河搞一个健身步道,方便游客游玩也增加农户收入。”……在12月13日至16日举行的“昆明发展我参与·社区发言人”主题活动上,来自全市13个社区的65名“社区发言人”共同为全市社会治理成果点赞发声。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我提出、你办理、我收益”到“我主张、我参与、我推动解决”,今年以来,昆明市委社会工委重点推进“民生小实事”和“我家昆明·美丽家园”系列工作,努力把一条条建议形成一个个“小实事”,让一个个“小实事”串联起服务群众的“大民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述,看到昆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见证昆明的社区之变、人心之美。

从“只说不干”到“说干就干”  调动群众主动性实现共建共享

此次活动中,65名“社区发言人”由县(市)区委社会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社区负责人、驻社区单位负责人、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楼栋长”“十户长”、居民代表等人员组成。

在东川区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园丁小区,作为“楼栋长”的“社区发言人”杨东说:“我在园丁小区居住了20年,没见过这么大的改变。过去没有物管、没有绿化、没有路灯,到处乱糟糟。今年社区争取资金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小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东川区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园丁小区基础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情况严重,为多年“三无”小区。今年以来,东川区社建办、碧谷街道、新街社区先后在园丁小区召开3轮居民协商会议,最终确定改造措施。经街道、社区多方协调,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东川分局、碧谷中心学校等辖区爱心单位,为项目共筹集资金15.28万元,弥补“民生小实事”项目资金缺口,推动小区改造项目40天完工。东川区委社会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说,在小区环境提升改造中,许多过去“只抱着手看”的居民都动起来,才有了今天园丁小区的美丽转变。

如果说东川区园丁小区是靠居民“拿主意”实现多方支持提升小区环境的,寻甸县月秀社区江山阅小区则是靠发挥非公党组织、物业、群众、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作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整体推进“百佳小区”示范创建工作,并得到群众支持的。

在嵩明县杨桥街道龙街社区袁官村开展的“我家昆明·美丽家园”系列项目及嵩阳街道晁家社区开展的龙竹公园项目中,来自袁官村的“社区发言人”毕尚宇说,通过村里一部分能人率先带动美化家园,整个袁官村都被带动起来,现在的袁官村家家争建美丽庭院,户户比拼小康生活。

晁家社区上墩村村民杨鉴琨的发言简单直接:“我在这里长大,对家乡的一切最有感情,改建龙竹公园既然是大家的主意,那每个村民都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无论是社区建设发展中的谋篇布局,还是事关每个社区人的参与自觉,通过多个“社区发言人”的现身说法,都可见微知著看见全市基层社区的自治成效。

从“推着做”到“主动做”  群众收入增加是乡村振兴关键

石林县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所忠明说,五棵树村在没有打造民族特色小镇前,村民年均收入也就几千元,通过这几年村容村貌整治以及村民素质提升,前来游玩的游客多了,民宿发展起来了,餐饮带动起来了,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在宜良县九乡乡甸尾村天生桥村小组,一条顺龙潭河新建的健康步道,将游客轻松引至河流景区。正是靠着“民生小实事”项目的实施,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在山中的小山村。市民周末携家带口来天生桥村玩耍、采摘,还购买村民家中的土鸡、鸡蛋、腊肉。村民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份环保责任感。乡村振兴小康生活不是口号,而是村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禄劝县崇德街道岔河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岔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怀仙说,全村397户村民过去主要种植玉米、烤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2009年起,岔河村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种植脐橙,收益是种植玉米、烤烟的3至5倍,但近年来受气候干旱、抽水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脐橙产业陷入瓶颈。今年以来,禄劝县借助“民生小实事”项目,在岔河村推广“小水窖”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动群众自建小水窖,农户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通过发挥群众自主性,有效解决了岔河村600多亩脐橙的灌溉问题,为后续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从“各干各”到“一起干”  多元参与合力推动社区更美好

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汤池街道温泉花园小区业主王晓静眼里,小区里各家各户的阳台几乎“一夜之间”就漂亮起来了,在社区带领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一起美化小区家园。

而富民县大营街道大营社区则本着“大家有难大家帮”的想法,从解决辖区家长后顾之忧着手,在辖区公共户单位的参与下,创办了温馨“四点半课堂”。来自大营社区、学校、物业、家长群里的几位发言人都表示,“四点半课堂”一开办就受到辖区多方好评,这样的“民生小实事”将“”放到首位,将“”做到实处,真正体现了“民生实事为民而谋”的社会治理目标。

作为全国社会治理的明星社区,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帮帮团”几乎家喻户晓。刘启云是永兴路社区居民,也是“帮帮团”里面的骨干成员。她在发言中说,永兴路社区虽然是一个老旧小区,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最强,不信你在街上随便找个居民问问。这番话的自信源于多年来永兴路社区一直朝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方向努力。

明通巷社区是盘龙区的老旧居民片区,居民适老化建设需求强烈。为解决许多院坝楼道老年人上下楼困难问题,社区利用“民生小实事”在楼道加装“暖心椅”。但哪些楼道需要安装?怎么装更方便居民?社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群众很快把意见反馈出来。最终16个院坝105个单元安装了210把“暖心椅”,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

截至目前,明通巷社区已完成12个“民生小实事”居民小区工程类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58万元,其中政府补贴51万元、撬动居民出资4万余元。虽然居民出资不多,但以这种方式激发和推动群众参与形成的活力不容小觑。在12个“民生小实事”项目中,居民参与率达82%,还挖掘出社区能人18人、孵化居民自组织2个,带动解决33个项目难题。

在晋宁区昆阳街道月山社区,一条网红打卡地“芳华里”,讲述了月山社区以“美丽家园”为抓手,推动辖区华丽转变的温馨故事。月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存芬说:“过去大家都是从自身出发乱占乱建乱搭,在整治清理过程中,社区反复跟居民宣传、动员,最终攻克一个个私搭乱建难关。

昆明市委社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昆明发展我参与·社区发言人”既是代言人,又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实际体会出发,将昆明近年来的社会治理成果用“发言”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身在社区的“发言人”自己说、自己讲,不仅拓宽社区居民的表达途径,更是拓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一大突破。(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通讯员黄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