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一条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道路——红河州倾力打造“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扫描

07.03.2015  16:28

 

    石榴、脐橙、葡萄、高原梨、杨梅、苹果,一个个优质果品诉说着大胆调整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信心。

  中国最大的灯盏花原药生产基地、云南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省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十大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讲述着敢于创新理念、誓把荒野变良田的决心。

  一个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养殖大户不断诞生、落户,见证着农畜联动、加快示范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恒心。

  我州正着力打造“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这是一条示范引领、农畜联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调结构  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2014年,我州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算账调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大生产规模,调优产品质量,调高经济效益,调强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围绕建设“十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灯盏花、蔬菜、水果、绿色观赏苗木等,种植业产值达62亿元,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畜牧业综合产值达53.1亿元。引进各类优新良种135个,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基地13.6万亩、产品41个,8个基地的15种农产品开始标记二维码“身份证”,实现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含复种),粮经比例调整为1∶1.12;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

  更值得一提的是,成功举办2014年云南省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展,“九红”系列农产品走“”深圳,在深圳从事农产品批发物流交易的33家企业与弥勒、蒙自、石屏、河口、泸西等县市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就产品供应达成了协议。

  培主体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2014年,示范区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3户,龙头企业总数达168户,现有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2户,销售收入上亿元龙头企业11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52个,现有省级示范社36个,国家级示范社5个;累计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03个、种植养殖大户1235户。

  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下,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营方式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方式从简单生产向精细生产转变,组织方式从各自为阵向分工合作转变,利益联结机制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农业发展由单项型向复合型转变。

  示范区累计流转土地34万亩,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主体达654个。喷灌、滴灌等节约型农业技术覆盖35万亩农田,粮食、蔬菜、水果、乳品、肉类、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8亿元,云计算、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的应用让农业更精准、更高效。

  同时,形成了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为基本形式的多种组织方式,以统一“农资供应、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培训服务、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的“六统一”原则开展生产和经营,形成了“生产分包在户、服务统一在社、营销统一在企”的经营体制,有效发挥出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大制度的优势。

  深改革引导生产要素聚集

  我州以开远示范区为试点,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市)推进国家级试点工作。成立全省首家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全州首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民自办企业——羊街乡黑泥地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跨村组有偿使用和流转。示范区各县市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经济确权,允许农民“权随人走”,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内现已形成连片成带上万亩的产业基地15个。

  同时,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推进“资本聚合”。在全省率先开办了首笔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质押贷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苗木抵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活体大牲畜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成立州、县市水利投资公司和农业投资公司,加大示范区建设项目融资力度。今年以来,仅州级已撬动1.24亿元金融资本支持示范区水利、道路建设和产业发展。

  2014年,省委、省政府把示范区建设列入全省“三个一百”重点项目;《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开远市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并已完成各类信息录入工作……各项试点示范都以示范区为基本单元,所有项目资金都整合到示范区这个大平台,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