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砚山壮族“棒棒灯” 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
壮族“棒棒灯”表演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 4月17日,文山州砚山县在者腊乡批洒村举办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族“棒棒灯”专场文艺演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让游客领略了壮族文化精华以及厚重的历史底蕴。
伴随着笛子、二胡、三弦、锣鼓、钗和碰铃的和声,人们手持木棍、灯和手巾等道具边歌边舞,表演以流传于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壮族民间传统祭祀舞蹈“棒棒灯”为主线,动作变化多端,程序繁而不乱,场面生动热烈。演员们以栩栩如生的表演,带着现场观众去追溯那段壮家儿女为祈求唐王天子保佑人间国泰民安、百业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庞大祭祀场景。
据了解,“棒棒灯”是砚山县者腊乡批洒村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在砚山县当地壮语称“哄龙”,“棒棒灯”为形象化汉语,祭祀活动内容丰富,寓意深泛,集壮族民间舞蹈、壮族民间音乐小调、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为一体。“棒棒灯”并无确切史料记载,经过多次调查、挖掘、研究,根据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小调内容、服饰特征和故事内容推算,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棒棒是一种道具,用野花椒树枝制作而成。野花椒树对人体有好处,做出来的棒棒敲起来轻而且脆。”州级传承人卢保旺说,他们家世代都跳“棒棒灯”,到他已经是第四代。
卢保旺介绍,“棒棒灯”里的灯总共有6盏,2盏四方灯寓意壮家人方方正正,2盏菱形灯寓意壮家人生活丰富多彩,而1盏磨盘灯则寓意壮家儿女的勤劳、辛勤,1盏鱼形灯寓意生活在鱼米之乡的壮家人年年有余。
按照当地习俗,“棒棒灯”跳三年、停三年,活动时,全寨人都视为本村很神圣的一件大事。“棒棒灯”通常在村内场园举行,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主要分为祭祀仪式;村中游行;场园表演;送神四个程序。主要伴奏乐器是锣、鼓、钗、碰铃、沙锤等民间打击乐以及笛子、二胡、三弦等民乐,主要伴奏音乐为壮族洞泾音乐《南京宫》,其次,还有《过街调》、《仙家乐》、《捞虾调》、《金裆调》、《鹧鸪调》、《大广南》、《小广南》等10多个调子,村子里有一支固定的演奏队伍,共13人,最大年纪78虽,最小年龄39岁,他们各掌握一种演奏技巧。
据介绍,“棒棒灯”1986年通过州县专业团体的调查、搜集、整理,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文山州砚山县资料卷》,2006年进入州级传统舞蹈项目名录,2009年进入省级传统舞蹈项目名录。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