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青蒿素 云南也作出重要贡献
屠呦呦因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实,在青蒿素的研发团队中,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制药厂也参与其中。在青蒿素项目获得的国家发明二等奖中,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排第三位。
数十个单位参与 包括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单位参与了这项研究,这就要从疟疾的危害说起。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常常会受到“打摆子”(“疟疾”的俗称)疾病的侵扰。上世纪60年代,疟疾在越南四处流行,考虑到中国南方也存在疟疾问题,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重大科研工作。
当时,云南也是恶性疟高发区,又与越南毗邻,因而成为全国最大和最主要的抗疟现场。作为当时唯一的省级专业药物研究单位,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前后有20多位年轻同志踏上了寻找抗疟新药的艰辛之路。
科研人员先后发现中药“常山”及马兜铃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憾的是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苦蒿的提取物 让染疟的小鼠康复
现已77岁高龄、在成都居住的罗泽渊和她丈夫黄衡也参与了研究,那时他俩都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职工。1973年新年,罗泽渊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苦蒿,想起《本草纲目》记载同类植物“烧薰可驱蚊,捣汁服可治疟”,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研究所。
她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由学药理的丈夫黄衡进行药效筛选。意外出现了:结晶体三的成分,让原来感染疟疾的小鼠康复了!之后又试验了很多次,结果都一样。“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抗疟成分了。”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看到了曙光。
经过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3月底,课题小组证明了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标本送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蒿素。
深入研究 三地抗疟药成分相同
为了累积样品,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需要采集大量黄花蒿继续提取。时值6月,昆明的黄花蒿大多花谢叶落,到哪才能找到更多的黄花蒿呢?正当一群人愁眉不展时,戚育芳说四川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云南晚,说不定四川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重庆。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于是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带回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分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经调查,这批青蒿产地为四川酉阳,里面的黄蒿素含量比大头黄花蒿高出10倍以上。有了优质的原料,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很快就累积了近百克黄蒿素。1974年,梁钜忠带上样品到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会,测试了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提取的“青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取的“黄蒿素”、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的“黄花蒿素”。结果显示:3个地方的样品为相同的化合物,并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将其定名为青蒿素。
临床成功 青蒿素对疟疾有效
由于当时分离青蒿素的方法步骤较多,操作复杂,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因而生产工艺的研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课题组进行了几十次试验,终于在1974年初发明了青蒿素溶剂汽油提取法,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便、流程短、经济合理等特点,在全国引起轰动。通过上百次试验和31批中试,完善了生产工艺,制得青蒿素30多公斤。
1974年9月,课题组将青蒿素制成片剂,由黄衡和陆伟东奔赴脑型疟高发区进行临床试验。从思茅到西双版纳,从云县到耿马,几经辗转,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恶性疟、脑型疟的高发区。
“当时做了3例比较典型的恶性疟,一例是怀孕6个月的孕妇,一例是出生才4天的小孩,一例是年轻的脑性疟患者,服完我们带去的片剂后,他们的高热都退下来了。”陆伟东说,之后又做了18例临床试验,表明青蒿素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特效。
成果应用 青蒿素药物全球推广
云南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全国参与研究的同行的关注,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西山脚下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向云南的同行取经。那是一个不吝惜成果,资源共享的年代,课题组手把手地教外地同行怎样使用溶剂汽油提取法,分离结晶,告诉他们哪里产的蒿子含量最高。同行们心满意足地走了,青蒿素的后期研究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同行发表论文之前,证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因为青蒿素不溶于油和水,无法制成针剂,对已不能进食的重症疟疾患者几乎束手无策。1978年,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无偿提供的青蒿素原料送到了上海药物研究所,李英教授成功地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制成针剂的蒿甲醚。从此,青蒿素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时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新药被昆明制药厂大批量生产,广泛用于治疗疟疾。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时至今日,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蒿甲醚系列药剂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抗疟药。
青蒿素项目,被列为新中国科技史上27个“第一”,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完成单位中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排名第三位,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的荣誉。
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春城晚报 记者杨质高)
编辑:实习编辑 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