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部分省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举措四
山西榆次: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育和贴心帮扶
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山西榆次区打造出以产业导向为基础,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关键,强化全程服务和政策支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跻身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行列。
1、对应产业需要遴选培育对象
近年来,榆次区立足地级市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粮、菜、果、牧、花”五大主导产业建设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的目标。
2012年底,榆次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3年初,榆次区开展了适度规模经营户摸底大调查,摸清五大主导产业规模经营户的家底后,榆次区以人均收入1.2万元、每户3.6人为基准,确定了户均10万元的选择标准,最终确定了1 000户五大产业的规模经营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
2、对应农民需要开展全程服务
在精准确定培育对象的同时,榆次区在培育环节也注重精准和实效。在培训方式上,按照生产周期技术要求,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进行培训。将原来一次性集中培训分解为2-4次的应季培训,缩短集中培训时间,增加培训次数,使得培训对象充分了解周期单元内的农事活动。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技术,还增加了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元化要素,目标是让农民不仅懂技术,还要有创新意识、市场理念。
此外,榆次区还创新设立了“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全程服务模式。“做给农民看”一一榆次区建设了10个科技示范型基地,10个生态庄园型园区,39个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通过基地与企业的示范效果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养观念,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带着农民干’’- -2014年,榆次区引进2 1个新品种,认定无公害产地1,41万亩。到2015年,一村一品省、市级专业村达到185个,占全区农村总数68.01%。“帮着农民赚”一一支持合作社入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广订单农业,引导辖区内龙头企业组织农户种植绿色无污染杂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对应发展需要强化政策支撑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上,榆次区的标准是,申请者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占到全部收入的60%以上,或者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生产经营要达到一定规模。从规模效益情况、日常培训情况、实际操作能力、示范带动效应四个环节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最后颁发证书。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的农户,凭证书可在金融机构获得5-10万元贴息贷款,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经理人,凭证书可在金融机构获得10-20万元的贴息贷款,区政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担保专项基金为此兜底支撑。
制定有别于普通农户的新型职业农民独享的指向性政策措施是
榆次模式的又一亮点。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技术等需求,榆次区制定实施了五大类、十个单项惠农政策,涵盖土地流转、设施改善、经融信贷、素质提升等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方面,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构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如对获得资格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获得土地使用权、优先参加区级以上评选奖励、优先获得政策扶持;对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符合条件直接实行备案制;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等,政府实行定额补贴或奖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