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进程的活记忆:昆明那些你不知道的匠人

25.03.2016  12:39

又新皮革店已经在光华街开了30年。记者王绍芬摄

“在科技、工业化已然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世界进步的支撑的时代,如果说文物古迹是鉴证和传承历史的物质载体,那么传承和发扬着各种手艺的匠人便是城市变迁的活体记忆。

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间成为两会热词,让许多长期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着实激动起来。“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三百六十行,不可避免地开始逐渐消失于生活中。有些人开始怀念起温暖的手作工艺,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份由一双双枯瘦年迈的手抚摸打造而成的物件。

从这些老店老手艺人的身上,面对萧条的现状与时代潮流,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奈,更看到了他们对传承手艺的喜爱和坚守。

手艺娴熟的老许制作一条手工皮带只需要十分钟。记者王绍芬摄

》》》传承技艺

在昆明老街做一条手工皮带

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里,皮革店、钟表店等古老的店面踪迹难寻,偶遇“又新皮革店”。低矮的两层木楼,木板泛着土灰色,不到10平米的店面泛着陈旧的色彩,与昆明市中心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店主老许,却是许多人慕名前来寻找的昆明匠人。

继承父业

少年时期的许师傅就已经能娴熟的制作各种皮具,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做一名匠人,而是做了一名矿山工人。在他18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盈江县沾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后来他回到昆明,开始接手父亲的皮具店。

又新皮革店”位于昆明颇有历史的光华街。主人许师傅今年已快70岁了,在这条街开店30多年。老许开店那会儿这条街只有两三家店,但沧海桑田,30多年来许师傅的店还在。“我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皮具,原先做马鞍、皮箱,还会做枪包弹袋,现在这些皮具已无人问津。

少年时期的许师傅就已经能娴熟的制作各种皮具,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做一名匠人,而是做了一名矿山工人。在他18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盈江县沾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后来他回到昆明,开始接手父亲的皮具店。“刚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做皮具这么长时间,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过渡。”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师傅逐渐爱上了皮具制作,并且一做就是大半生。

我每天天亮不久就开始来到店里工作,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吃饭。”30多年以来,老许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的店每天都是这条街上开得最早的。“我不知道今天会有谁来做皮带,万一我不来店里,那客人岂不是要白跑一趟。”老许说。

45元成交

捏住要裁掉的一段,在砧板上用裁刀切断,之后用修边刀修整一番,做了带圈,拿扁木棍在皮带两边划了两道印子,是为花纹。老许动作麻利,手艺娴熟,前后不到十分钟一条皮带就制作完成了。顾客十分满意,在店里就将新皮带换上。

要一条皮带,何需千里迢迢跑到老旧的店里去买?商场里什么时髦样式没有?我们手工制作的皮带,外观是没有办法和机器生产的相比较。所以,我把每一条皮带都做到最好,尽量让每一个顾客满意。”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市场变化,老许心里是有数的,可他还是朴实的坚守着。

记者看到,又新皮革店里一条猪皮的皮带标价为50元,牛皮制作的皮带每条价格在200元至800元。“来我店里制作皮带的顾客,有很多老顾客,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有的现场制作,也有的先定做,过一段时间再来取。

3月10日上午,开店门一会儿,就有一位顾客上门制作猪皮皮带,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45元一条的价格成交,许师傅开始制作。

许师傅问了尺寸,又瞧了一眼皮带扣,从货架上拿下一卷猪皮。在老旧的玻璃货柜前展开,老许右手拿带有刻度的直角尺,左手握着裁皮刀。往前一推,一条皮带雏形已然呈现,又将皮带靠在玻璃柜沿边,在画出来的“木尺”上比划了一番。捏住要裁掉的一段,在砧板上用裁刀切断,之后用修边刀修整一番,做了带圈,拿扁木棍在皮带两边划了两道印子,是为花纹。老许动作麻利,手艺娴熟,前后不到十分钟一条皮带就制作完成了。顾客十分满意,在店里就将新皮带换上。

有不少来做皮带的顾客都会砍价,但是只要价钱以谈成,我都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的。不能说这和顾客要做500元的我就好好做,下一个顾客做50元的我就马虎了事,只要在我的店里消费,我都是一样的对待。

     传给儿子

有时候,会有外国人或者大学生来做皮带,他们说系着这样的皮带太酷了!” 说到这里,老许将他的大拇指竖起,模仿了外国人的语气说了“good”,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老许所用的工具,大部分是他父亲留下的,已有些年头。而铺子也是多年未修葺,到处充斥着老旧的气息。“我有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儿子有空的时候会来店里自己做一些东西。我的技艺他都已经学会了,只要我还能动,我都会将这个店一直开下去,将来在传给我的儿子。”老许坚定地说。

3月10日上午11时左右,又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黄先生走进店里,带着与他相伴10多年的皮带,让老许给他打一个孔。“我的这个皮带是10多年前在这里做的,当时花了不到10块钱,现在10多年过去了,皮带还没有坏。”黄先生说,这皮带很舒服,用得时间长了有感情的。

像黄先生一样的顾客,在又新皮革店里有和很多。他们大多年纪比较大,对匠艺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候,会有外国人或者大学生来做皮带,他们说系着这样的皮带太酷了!” 说到这里,老许将他的大拇指竖起,模仿了外国人的语气说了“good”,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霓虹闪若,灯红酒绿。我们的生活,早已发展到借助机器便可以实现大多数用品的制造,我们也可以因为科技的发达,淘汰掉许多老旧的物品。但是,我们的生活不也开始机械化了吗?你身上穿着的衣服还有一丝手工的气味吗?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拥有第一块手表时的兴奋?

若不是亲眼所见,似乎快要忘了像老许这样用心坚守着老祖宗手艺的人。在维持自己生活的同时,这些匠人的匠心为后人们存留着珍贵的时代记忆。

记者王绍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