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恶劣的环境 最坚强的人民 最原始的工具 最难得的公路
□ 张锡禄
滇缅公路的修筑是中国公路修筑史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那么,这种奇迹是怎样产生的?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包括大理各族人民在内的滇西各族迸发出来的一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一种彻底的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热情和精神,人间奇迹就产生出来了。
修筑滇缅公路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首先就是人力不足,在抗战的年代,大理地区山多坝子少,居住分散,人口就非常少,加之外出做工、经商、服兵役等等使大理地区的人口骤降,但筑路需要劳动力,工程是分县、分区、分家庭承包下来的,在当时很多家庭已经没有更多强壮的劳动力来参加的情况下,当任务下达到一家一户时,出于爱国的热情,各家各户还是积极参加,出工出力,于是就出现了夫妻、子女、老人、全家出动去修路的情景。当时,参加修路的劳力是以工代赈,是用劳动力去换取任务的完成,政府是不发一分修路费的,也不搭一个修路的工棚,参加修路者要在公路边搭建仅仅够容身的棚子,一家老小就在里面煮饭、睡觉和在公路边解决所有生活问题,民工们或光着上身,或衣着褴褛,赤着脚在乱石遍地的工地上来回走动,由于一家子都出来服役,家里的田园荒芜,家里没有钱买饭菜吃,很多人家白天做工,晚上去当乞丐要钱讨饭,供一家子过最简陋的生活,很多人的家庭,或从家里带来有限的粮食,煮成稀饭,半饥半饱的去上工,挖野菜,摘野果来充饥,很多人活活饿死在修路的工地路基边上,有些人干脆被黄土掩埋,成为了路基的一部分,所以,当时有的人写道:“当你坐车或步行在滇缅公路上时,你的车下或脚下一定有一堆一堆的白骨。”
没有人给他们发任何修路的工具,民工们使用的是家里带来的锄头用于挖开路面,他们带来了家里常用的石锤,一般都很短小,很难想象他们就是用这种锤子敲了几百万方坚硬的岩石,然后把岩石敲成小块小块的石子铺成路。最危险的要数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吊下一位位打炮眼的民工,民工的腰上拴上一根粗绳子,悬吊在半空中,脚下是翻滚的江水,如若紧张会被咆哮的江水吓得半死,但他们的大胆、坚毅、沉着使人震惊。打好炮眼,要放炸药和引线,点燃后要迅速离开炮眼,很多人就是因为一时无法及时离开爆炸,连人带石头一起炸到了江中,这样的事故导致死亡的也有几百人。修路所处的地段,气候温差变化较大,有的地方常年云雾缭绕,有民间所谓“瘴气”,导致疟疾和多种传染病流行,一部分民工惨死于疾病,据统计,当时参加修路的人到公路修通时,有的县回家的仅剩一半,大体上将近一半的人或饿死或受伤而死,或病死,或活活累死。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大理地区参加修路的民工拼着命日夜奋战,完成了修路的光荣使命。在最艰难的修路日程当中,有白发苍苍的大理老者,用白语、汉语从容地宣讲修路的光荣使命,唱白族调、汉调,用歌声解除大家的疲劳。在最热闹时整条路上有几万民工以家庭为单位摆开了百里长蛇阵,在骄阳下挥汗如雨,在阴雨中光着身子,在寒风中挥舞工具,天天传来公路向前推进的好消息,也不时传来亲友死亡的噩耗,就这样,他们用最古老的工具,锄头、锤子、绳子、石碾子、加上血汗,修筑出了当时较先进的公路,有的作家在当时写出了著作《血路》,认为这几百公里的路,是用人们的鲜血一点一滴的铺就的,但在大理人看来这是一条爱国之路,它表明大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又有人说这是一条志气之路,一切困难在被动员起来的觉醒的人民面前都算不了什么。这条路至今也是一条承载着厚重的精神财富之路。
至今在大理漾濞还有一段37公里的原生态的滇缅公路。它是二战时期留存到现在的全世界保存最长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公路。大理人民舍不得把它改造成高速公路,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它是75年前大理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