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 云南喊出护国第一声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举国愤慨的是,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随后在12月12日公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一系列举动将中国置于“亡国灭族”的危险中。
1915年12月25日,西南边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气概,首举反袁护国的旗帜,喊出时代最强音,宣告云南独立,明确提出“与全国人民竭力拥护共和国体”,并决定武装讨袁,标志着护国运动的开始。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云南发起,进而影响全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护国运动,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避免了中国再走帝制之路,恢复了共和制,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功绩永载史册。
昆明是护国运动的发源地,护国战争为云南和昆明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辉煌篇章,今年是护国运动100周年,本报将开辟专栏,探寻这段珍贵的历史。
191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这是被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丰碑上的时刻,云南和昆明彪炳史册的一次壮举就发生在这一刻——在之前警示袁世凯取消帝制而未获答复后,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反对帝制,宣告云南独立,喊出了护国第一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千秋功绩。
云南起义
是避免亡国的壮举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认为,护国起义历史价值之高,是因为它是一个避免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壮举。
时间回到1915年初,日本向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提出了 “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内容极其无理,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当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国反对之声沸腾。然而在1915年8月,袁世凯又组织了一个名义上的学术团体——筹安会,授意其公开探讨共和制、帝制哪个制度更适合中国,为复辟帝制创造舆论条件,全国反袁之声日益高涨。
此时的云南军队,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积极活动,酝酿发动反袁起义。这时,蔡锷与主政云南的唐继尧暗中联系,共同策划反袁斗争。1915年11月,蔡锷离开北京,辗转天津、日本、香港、越南等地,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这大大激励了云南军队中革命志士的士气。随后李烈钧也到达昆明。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30多名将军召开了2次军事会议,秘密商议讨袁行动。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1916年1月1日,护国军分三路向四川、贵州、两广进军,护国战争全面爆发。第一军总司令是蔡锷,进军四川;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出兵两广;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坐镇云南,负责后勤和指挥。
护国军在4个战场上与北洋军展开激战,虽然人数少、军费少,但是士气高昂,拥有一批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优秀军官,在几个战场上均取得了胜利,击溃了北洋军的围剿。
吴宝璋认为,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争取日本的支持,不惜接受亡国的“二十一条”,如果袁世凯复辟成功,中国将继续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护国运动从云南开始,粉碎了袁世凯的企图。护国运动中涌现出了开国元勋朱德,以及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志士仁人。护国运动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体现。这是云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光辉灿烂的一笔。
护国运动
发生在云南,不是偶然
护国运动爆发前的云南,人口仅有1000多万,兵员不足2万人。就是这样一个地瘠民贫的省份,带头发动了护国起义,并引发了全国的反袁护国运动,进而避免了一场民族危机。
对于护国运动爆发在云南的原因,吴宝璋认为,这不是偶然的,云南拥有发动护国起义的坚实基础。
首先,当时的云南军政府是诞生于辛亥革命的战火中,革命进行得相对彻底,与其他省份“成本较低”的革命相比,云南是真刀真枪经历了重九起义的洗礼,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云南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反袁态度十分坚决。昆明辛亥重九起义还发动了广大百姓和学生积极参加,军民万众一心,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其次,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护国运动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军事素质过硬的军人。据估算,护国军3支军队中营以上级别的军官有80%是毕业自云南陆军讲武堂。可以说,讲武堂为护国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再则,护国运动在云南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护国运动中,云南人民表现出了让人敬佩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各界一致拥护护国运动。护国军出征前在南屏街募捐时,很多妇女当场摘下耳环、手镯等首饰充作军费。护国军出征时,昆明全市游行欢送,“誓与四万万同胞同生死”、“拥护共和,反对专制”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市政协文史委顾问、云南历史专家李晓明说,护国运动是云南军民追求进步,反对和阻止历史大倒退的正义之举,可以说,没有云南军民的带头振臂一呼,中国的讨袁斗争很可能难以形成“群发之势”,中国的护国运动又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局面,以至于中国的历史会走向何方,实在是难以预测的。这场革命伟大的历史功绩,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与黄花岗之役,辛亥武昌之役,可谓交相辉映,毫无轩轾,充分表露中华民族之正气。”
李晓明介绍,为了纪念云南护国首义的胜利,人们取“举义反正”之意,将当时昆明城的丽正门改名为“正义门”,将南正街改名为“正义路”,将小南门改为“护国门”,将连接护国门的绣衣街命为“护国路”。“如今,云南护国首义已经过了整整100年,沧桑巨变,昆明城早已旧貌换新颜,但那些保留下来并且必将存留下去的有关街名、地名,让我们看到了云南人民敢为人先,为国捐躯的历史精神,也成了昆明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象征,成了鼓舞云南人民奋勇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昆明日报 记者马雪荣 张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