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白剧传承根基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11.11.2014  13:44

      □ 记者 苏云慧

      “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白剧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我们应加大对以白剧为主的文艺传承保护的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让全国唯一的白族剧种薪火相传。”州文化局副局长杨益琨提到白剧的传承发展忧心忡忡。

      白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剧种,是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喜闻乐见的文化遗产。在我州老一辈白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大理州白剧事业几度辉煌:州白剧团曾四次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许多剧目荣获全国、全省大奖,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天下第一团”称号,2008年白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曾几度辉煌的白剧目前处于非常濒危的状态。

      为白剧事业奉献了30多年,杨益琨一直非常关注白剧的传承保护,在工作中她发现,白剧面临着政策扶持不够、现代文化冲击、专业人才短缺、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和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今年两会期间,她和5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全面加强以白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提案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提案建议: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规律,整合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民族文化生产力、出精品、出人才。认真做好基层工作,夯实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的基础。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扩宽保护传承渠道,编制符合实际的保护传承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大对以白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的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将白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民族文化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接到提案办理后,州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专题召开会议研究提案办理工作,迅速做出安排部署,在结合白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委员建议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加强以白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的举措。

      改善基础设施。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办公及业务用房纳入“大理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解决剧团办公及业务用房长期分散、不规范问题;将“蝴蝶之梦”剧场交给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使用,分期改造为白剧演出专用剧场。

      突出独有文化,擦亮和打好“天下第一团”牌子。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现行机构名称的使用方面。对外统一使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名称,开展公益活动时则使用“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调整工作职能。经州委、州政府原则同意保留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将其职能调整为“以保护传承和展演白剧艺术为主,兼顾民族歌舞创作和演出等工作”。

      强化传承保护。在白族文化传习所增设白剧研究室、白剧创作室和白剧传承展演室,把白族文化传习所建设为保护传承展示白剧艺术的重要基地。人才方面,积极为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争取到20个事业编制,为引进创作表演人才提供条件。同时,加强对已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习一年半的18名白剧学员的管理和培养,为发展白剧艺术奠定人才基础。此外,还将大理市少艺校和下关四小设立为“白剧传承基地”。

      加大财政投入。拟建立白剧精品创作奖励长效机制,设立常态化的白剧精品创作扶持资金。拟增加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送戏下乡”演出专场经费和演出场次。拟由州财政给予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一定的专项补助经费,将“蝴蝶之梦”剧场改造为白剧演出专用剧场。

      “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将更多更好的剧本和表演带到基层,带给群众,让更多观众认识白剧,喜爱白剧,筑牢保护根基。”杨益琨说,“让白剧这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为强劲的姿态,传承历史,存活当代,走向未来!